董建华,大紫荆勋贤(英语:Tung Chee-hwa,1937年7月7日-),香港政治人物,第10届至第13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1997年7月1日—2005年3月12日,于第二届任期期间辞职)。
董建华1992年经香港总督彭定康任命为行政局非官守成员,1996年12月11日在推选委员会中击败杨铁梁、吴光正和李福善等中胜出,获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任命为香港首任行政长官。2002年2月28日,董建华在无对手的情况下自动当选第二任行政长官,任期原于2007年6月30日届满,董建华于2005年3月10日以健康为理由向国务院请辞,于3月12日获接纳。同日,他获政协全国委员会推荐并当选第10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连任三届至今。2012年梁振英上任行政长官后成立团结香港基金会,重新活跃于政坛。
求学之路
董建华是香港已故航业巨头董浩云(董兆荣)的长子。董建华1937年出生在上海,1948年迁居香港。父亲对自己的教育要求十分严格,为了培养董建华的独立能力,10岁时就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就读。刚到香港的董建华不会说广东话,但同学们也听不懂他的上海话,不仅无法交流,还常常遭到取消。但是董建华并没有被困难吓倒,通过主动与同学交谈,一字一句用心学习广东话,只用几个月时间,就很快消除了语言障碍。
1954年,17岁的董建华在香港完成了中三学业,父亲又送他去英国读书,并规定进大学后才可回香港。当时董建华只会说“Yes”、“No”以及“How are you”这样几句英语,他硬着头皮与英国同学多接触、多沟通,在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努力,便能完全适应新的环境了;三年后进入大学的目标,也如期实现了。1960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船坞工程系,获得机械工程学理学学士。
董建华在英国留学期间,英国还在遭受着二战的“后遗症”,经济未完全复兴,人民生活艰苦。父亲寄给他的钱又严格限制在仅够学费及生活支出范围之内,所以到了暑期,他还得去打工,到餐厅服务、去煤气公司铲煤。董建华在回忆学生时代这段经历时说:
“不会说广东话要进寄宿学校,不大会说英语要去英国升学,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我喜欢为自己定下一个长远的目标。定下了目标,我便会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从小就培养出这样的个性。达到一个好的目标,是人生的乐趣。”
香港第一位特首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举行。董建华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站在主礼台上,迎接香港的新生。忆及那神圣的时刻,董建华仍禁不住心潮激荡:“看着英国国旗降下来,中国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一个60岁的中国人,盼望着,感动着。”
香港回归前,关于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人选问题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焦点,因为这将是百年来,第一位肩负治理香港重大责任的中国人,也是实践“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第一人。
董建华坦言,当很多人动员他出来参选时,他考虑了很久:“我反复问自己,要不要站出来,是否有信心、有能力参选并担任第一任行政长官?”最终,是使命感、责任感让他决定参选:“我董家四代在香港,对香港有感情,我希望参选可以实现自己为香港、为国家做点事的愿望。”
1997年7月1日凌晨,董建华在就职仪式上说:“我们的信念如此坚定,不仅是因为这个构想出自一位爱国者和政治家的睿智和远见;不仅是因为这是一个伟大国家的庄严承诺;也不仅是由于香港同胞秉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和特有的适应能力。最重要的是:‘一国两制’的事业,完全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
他深知,“一国两制”是一项未有先例的伟大工程,是一个不可以失败的事业。所以,他只有勉励自己:“每天、每天,努力、努力地工作。”
“一国两制”的践行者和捍卫者
2005年,董建华辞去香港特首职务。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作为“一国两制”的第一位实践者,他依然是“一国两制”的坚定捍卫者。他说,“有了一国,才可以有两制,不能只关心两制。绝大多数香港人知道‘一国两制’的落实对香港太重要了,其实这个就是我们的优势,‘一国两制’给了我们很多优势,国家给了我们很多优势,要更好利用‘一国两制’优势,为国家的发展、为香港发展做的更好。”
2019年,满头白发的董建华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台,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颁授的“‘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向这位矢志不渝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香港顺利回归与平稳过渡和“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做出重大历史性贡献的老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