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小别离》正在热播中,受到了很多观众的追捧,因为这个电视背景下的故事内容与中国学生的现状极为符合——45万留学家庭的焦虑,留学前前后后的悲欢离合让现实跟电视剧很合拍,所以不仅代表了很多留学学子的心声,也代表了很多家长以及家庭的心声。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真的没有哪个民族,会像我们中国人这样为了孩子以后过得好,而忍受当下的骨肉分离。许多老外教师无法理解这种夫妻、子女的分离,竟然是为了小孩以后过得好。”其《小别离》原作者鲁引弓直击“中学生留学潮”。小编认为这些话非常切合实际,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完全将这种模式体现地淋漓尽致。
据2016年最新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突破50万,中学生留学人数占13.76%,9成以上为自费留学。摆在很多中国家庭面前的是一个两难困境:不走,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走,学费高昂,骨肉分离,孤单寂寞。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电视剧里的三个家庭也代表了不同阶层人对留学的看法,这也是自从留学潮爆发后的是十几年里每个家庭对孩子未来生存的焦虑。
中国孩子念书的辛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残酷的现实。这是传承下来的承诺,有了好的学历,才有好的工作,有了好的工作,才能有好的未来。这都是一环套着一环。但是,因为现代家长觉得中国教育制度饱受诟病,普遍让孩子压力过大。他们认为“主要是不像让孩子拼得那么辛苦”“想让他们有个好点儿的环境”“想让他们开阔视野,学点儿有用的东西”,这些观念就像《小别离》中的母亲不惜脱离母女关系,将独生女过度给国外的亲戚。
但这样真的就能让孩子更好地得到锻炼和成长吗?
据小编了解,曾在媒体工作的鲁引弓发现,从五六年前开始,经常有这样的新闻,一个中学班里隔段时间就少几个学生,一问,都出国留学了。鲁引弓说:“和清末民 初第一次留学潮、上世纪50年代留苏、80年代出国热相比,这一次留学潮有着显著差异。从曾经色调明快的报效家国、洋插队捞金,到如今纠结惆怅的两难选择,理念在变,年龄段在变,这一次留学潮来自家长对未来生存的焦虑。”
所以,中国家长决定送孩子出去,不仅仅是因为留学潮随大流,其实很多原因都在于未必是对彼岸新的认知,而是对此岸感到不满。这可能是一种骨子里的继承。在《小别离》里,小编记得当时说过一句话:“一代人改变不了自己和周围的时候,就想让小孩去更好的地方……家长把孩子从家乡送到大城市来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太想家,住到更大的地方去,不仅为自己,也为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延续下去。”
留学可能也并不是捷径,最后还得用自己的今日努力来换明日的重聚。不论是电视剧里的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年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随处可见,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交织着懵懂,让人印象深刻。每一个小小的身影都隐藏着成长的心事,以及缘分那个加的沉重挂念。很多家长把孩子拼命往外送,多年打拼就是为了孩子以后能有个好的教育环境,就像电视里演的一样,一听女儿想回国,就想尽办法阻挠。或许是出国留学的孩子更爱国,那种身份符号、文化血脉的天生宿命感极为强烈。“千辛万苦在美国扎根,孩子死活要回来”。
虽然,有时候现实很残酷。但这只是现实中的一部分,还是有很多孩子原意并且向往国外的发展,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要放平心态来看待出国留学这件事,也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下都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来寻求发展方向,希望中国的教育会把地基建设得更好,才会让越来越多的心不再纠结留或不留,悲欢离合不再上演,心能在此岸安放,不论去哪儿,回家的路一直能为你照亮远方。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