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又称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主要指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构成的框架。
许多海外知名院校不仅在中学阶段强调通识教育,在大学阶段也同样重视通识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追求,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然后进入专业学习,个人发展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美国是高等教育领域通识教育的发源地。20世纪上半叶,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对哈佛大学的课程进行了改革,使“通识教育”名扬美国。如今,哈佛本科生的通识课、必修课、选修课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格局。2018年,哈佛通识教育课程再次改革,改为三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必修分配课程、经验与数学推理。本科生可以两年内在横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600多门课程中完成规定学分,并通过尝试探索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科来找到自己真正的学术兴趣。
除了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之外,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教育模式也是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典范。学校将西方古典思想传统和名著列为学习重点,要求本科生广泛阅读名著,探索真理,开阔视野。哥大在招生时也特别青睐那些具有人文关怀、全球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
在英国,牛津大学的面试题可以说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谷歌比我们更了解我们吗?”。这与中国学校设置的考试题目有所不同。这些题没有真正的标准答案,而是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思维灵敏度。学校并不希望得到学生背诵的内容,面试官希望学生能够展现出真正的能力和潜力。
通识教育的内容是人类知识的核心结构,是人类过去对世界探索和认识的知识结晶。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只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