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则“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的话题引起广泛讨论。在被曝光的聊天记录中,父女二人因为一万元的生活费产生争执,随后女儿在聊天群内发布了辱骂父亲的内容。这样的极端行为让人觉得匪夷所思,部分网友表达了愤怒和不理解,还有人猜测,这名留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从新闻中看到关于留学生的负面报道。除了成绩、升学外,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更需要我们格外的关注。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学生,周周说教育第24期,我们一起来聊聊身在海外常见的心理问题。
无论哪个年代,出国留学都是需要一些勇气的,需要去面对很多不同新鲜事物和观念的挑战。我是90年代自费出国留学的,当时国人的经济状况没有任何优势,很多留学生是借钱出国,留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留学生们所面对的压力非常大,尤其是经济压力。许多留学生白天上课、晚上和周末打工,过着昏天黑地的生活。哪怕是公费留学生,也会去打一些零工,比如在后厨洗碗、配菜,甚至做搬运工这样的重体力活,挣几个零钱,补贴家用。
而如今提到留学生,总体的留学氛围和留学生形象和过去相比还是有不少变化的。的确,随着老百姓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今天自费留学生越来越多,大部分送孩子出国的家庭相对来说也比较殷实。
其中一部分人是希望在学术领域得到更先进、更前端的学习交流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强;也有一部分是希望通过这段留学经历开拓自己的眼界,锻炼自主思考和社交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有的人甚至想移民,在他乡继续拼搏。总而言之,留学生都在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也许正是因为留学生群体面貌的改变,他们的所见所闻也丰富起来。很多留学生一到假期就出去旅游,日常朋友圈分享很多美食佳肴,甚至豪车派对,忘记了当初出国留学的初衷和梦想,鲜见他们在图书馆挑灯夜读、面壁奋斗的场景。虽然偶尔也会看到他们在抱怨deadline要到了、老师口音太重听不懂等等,但这些问题在他人眼里,似乎不是什么大事,毕竟学习哪有轻松容易的。
然而,这些“看起来很美”的生活,既是一种压力的掩饰,也会引来同学间的相互攀比和虚荣心的滋生,导致留学生压力剧增。不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或者说内心不够强大的个别同学甚至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哪怕是非常乐观开朗,学习能力很强的“全能型”选手,也一样会有他人无法感同身受的压力。归结来说,这些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留学生背井离乡,远离家乡和父母亲友,多少都会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感,在初到国外、人生地不熟时会尤为明显。秋季开学大多是在9月,过不了多久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初来乍到的留学生对新环境还不太熟悉,新朋友也刚刚开始结交,再加上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翻看着各种社交平台中铺天盖地的人月团圆、其乐融融的景象,很多留学生会感受到强烈的思乡情绪,孤独感扑面而来。
这可能是大部分留学生第一次直面内心的孤独,他们会分外想念自己的父母、朋友,还有家乡美食,这也是海外留学带给大家的一次心理压力的考验。
留学生的压力来源于四面八方,而最直接的莫过于课业上的压力。之前我们经常谈论国内家庭的名校情结,一些家长想方设法地让孩子跻身名校,甚至为了进入排名更靠前的学校,而过度“包装”,让孩子就读不喜欢的专业。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因为综合素质没有达到同样顶 尖的水平,而造成课业压力过大,跟不上进度,产生心理负担。
此外,无论国内国外都有非常优秀的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在课业上的成绩,付出了比其他人加倍的努力。我碰到过一些博士生,已经非常优秀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可以称得上是佼佼者,但就某一个课题无法攻克而无比焦虑,甚至要短暂地闭关修炼。如若此时过度陷入了自己的焦虑情绪中难以自拔,很可能产生抑郁情绪、开始厌学,甚至误入歧途,造成极端的负面后果。
可见,无论是初到国外,还是已经适应了生活节奏的留学生,都会因为各种状况,或多或少地产生心理问题。如果此时家长的指导思想有偏差,孩子又不具备自我调节能力,那他就很难做出正确选择或找到平衡。所以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现象,我建议家长应该立刻提高警惕。
对于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好的家长,也可尝试予以适度的疏导,对孩子遇到的问题表示全然的理解和接纳,尝试帮助他分析和解决一些眼前的困境。如果持续关注后发现孩子确实表现反常,家长应寻求专业心理机构,了解下一步应采取的措施策略。
孩子是留学的主体,除了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和参与之外,缓解心理问题最重要的还是靠留学生自身。可以看到,很多孩子会采取各种方法来助力自己宣泄海外生活中的压力。
最有效地缓解压力和心理问题的方式,我觉得应该是运动。大家会发现,西方人对户外运动是非常热衷的,我曾经在澳大利亚留学,这是一个拥有阳光海滩,非常热情的国家,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在跑步的人们。
可能你会觉得是因为慢节奏的生活,让澳大利亚人有时间和环境去跑步,又或者他们天生运动基因发达,需要借此来挥发自己的精力。但其实,运动不仅仅只是一种锻炼,它所分泌的多巴胺能很大程度地缓解我们的压力,让人感到轻松和愉快。
后来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都在跑步、健身,国内新东方的同事也一个个的在坚持跑步,甚至追着马拉松比赛的节奏,一场接着一场的跑。我自己虽然工作很忙,但也会抽空和球友约一场痛快的乒乓球,独自拉个划船机,通过酣畅淋漓的运动来加速新陈代谢,保持自己的工作活力和面对各种压力的从容心态。
很多国外大学都有非常好的体育设施,比如健身房、游泳池以及各种球类场馆等;学校还会开设一些体育类的社团,方便孩子们沉浸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中,感受舒适的运动氛围。
所以,我也非常鼓励中国的孩子能在学习之余多去运动,哪怕去户外走一走,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缓解一定的心理压力,还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自律精神,实在是一举多得。我们想要去征服这个世界,就需要坚强的意志,但坚强的意志一定来自于我们强健的体魄。
我曾经听到过一些言论说:我咬牙送孩子出国,就是希望他能进入到一个“上流社会”,结交到一些不一样的朋友,这些人际关系在将来一定可以帮得上他。是这样吗?我不好做判断。但是,良好而有效的社交,确实能充实留学生们枯燥的生活,锻炼他们为人处世和社交的能力,并且有效地舒缓学业压力,在海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到他们。
人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交,并且国外很多的课业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的,都需要和同学配合沟通。很多时候,一些企业在面试过程中会更看重员工的海外留学背景,也正是考虑到他们通过海外学习生活的锻炼,在协调和沟通能力方面会更好一些。
剑桥大学有一个非常出名的社交活动,叫formal dinner(正式晚宴),每个学院都会举办,旨在培养学生们的社交礼仪和精英意识。晚宴在国外是非常重要的社交过程,所有人需要身着正装,男士一般都会穿西装,女士则会穿优雅精致的裙子,大方得体并显示出自己的魅力。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学生与校友们会产生天然的亲近感,便于建立人脉网络。其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社交礼仪的认知,以便未来在类似的社交场合中更容易给他人留下好印象。
由此可见,社交是帮助留学生消除孤独、拓展交友圈,打开心房并真正融入校园的方式。
我相信,每一位留学生在踏上留学之路时一定都满怀豪情壮志,但即使做了充分准备,第一次远渡重洋,不免还是会遇到许多具体、实际的问题,比如生活不如意、学业不顺利等,都会让我们或多或少在情绪上出现波动、心理上有一些失控。这都是适应期的正常现象。
遇到困难甚至人生困惑,是成长的常态。如果周围亲友不能提供理想的支持,自己也很难克服,完全可以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如学校的医院、安保处、职业发展中心、留学生办公室等,都能给予我们非常大的帮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要自己去改变自己,调节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群体和文化。
遇到问题不可耻,能够摆正心态,积极想办法解决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强者。愿每一名留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学到更多的东西,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这也是我们家长最期盼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