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有时也被称为世界文学,是一个以跨语言、跨国家、跨学科视角研究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学术领域。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至少两种语言的各类文学作品,还常常涉及哲学(尤其是欧洲大陆哲学)、美术、电影、音乐、建筑、政治、历史、社会学、语言学、文学理论与批评、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宗教等多个人文社科领域。即使是同一语言创作但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也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
学科发展历程
“比较文学” 一词最早出现在 18 世纪法国学者诺埃尔与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不过该著作未涉及这一学科的方法与理论。真正让这一术语得到普及的是法国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1790~1870)。1827 年,他在巴黎大学开设了 “18 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 讲座,并于 1829 年将讲稿整理为《18 世纪法国文学综览》出版。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 “比较文学”“比较历史” 等概念,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这一学科提供了范例。1838 年,他在讲稿第三卷的序言中正式使用 “比较文学” 这一专门术语,因此被后人称为 “比较文学之父”。
19 世纪 70 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多国逐渐发展,当时的研究中心在法国。二战后,其学术研究的中心转移至美国,但研究对象仍以欧洲大陆的语言、哲学、文学理论及文化理论为主要方向。
研究特点与能力要求
比较文学的研究中,不同国家的学者侧重点存在差异:以梵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欧洲学者,注重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研究;而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则更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课程与文学批评理论联系紧密,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相关项目,西方文论(Modern Literary Theory)都是必修内容,涵盖英美新批评(New Criticism)、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女性主义(Feminism)、酷儿理论(Queer Theory)等。对于未接触过西方哲学体系的学习者而言,理解这些理论需要一定的思辨能力和阅读功底。
此外,比较文学注重文本细读与原文阅读,因此对申请者的语言能力有较高要求,通常需要除母语外至少一门语言达到精通水平,能够流畅阅读和书写。部分院校的博士项目还会要求第二外语甚至第三、第四外语的能力。
学位设置与申请参考
美国的比较文学专业项目中,多数院校以博士项目为主,不强制要求申请者具备硕士学位,实际为硕博连读模式,学制通常在 6-10 年。例如,哈佛大学官网标注的课程时长为 6-8 年,布朗大学则为 6 年及以上(若申请者已拥有硕士学位,部分院校可认可其硕士学分并进行转换)。美国的比较文学博士项目申请中,不少项目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三门可用于课程学习的语言(即除母语外,另外两门语言可满足课程学习需求)。
在院系设置上,美国的比较文学项目多设有独立院系(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少数院校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 “主研院系”(home department),即主攻的国别文学方向,但多数院校允许学生直接进入比较文学系学习。
关于专业排名,比较文学在常见的四大排行榜中没有专门的专业排名,申请时可参考 US News 的英语文学排名及美国大学综合排名。对于博士项目,2010 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发布的排名是较新的参考依据,该排名专注于博士项目,每十年更新一次。
如有任何相关疑问,请进入答疑中心留言,会有留学顾问为您解答
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出国留学还有疑虑?
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