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 QS 世界大学排名公布,总会引发一轮关于院校排名的讨论。比如 LSE 在某次排名中掉出前 50,排名甚至低于浙江大学;杜克大学的排名也被认为不如浙大。清北的排名高于部分美国小藤校,复旦的排名也超过了 UCB 和 UCLA。这样的排名结果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各种声音随之而来。有人吐槽 QS 排名越来越不可靠,认为其偏向英联邦学校,今年甚至有偏向中国学校的趋势,猜测可能是考虑到中国留学生数量多,为了提升指标认可度,方便与中国高校合作。
有意思的是,平时大家往往对 QS 排名格外关注,无论是前 50、前 100 还是 100-200 的院校,都会反复研究,但排名公布后又常常对其进行批评。这种矛盾的态度,反映出大家对 QS 排名复杂的心态。
从本质上来说,QS 榜单具有较强的商业属性。虽然其他一些榜单也存在类似情况,但英国的 REF 榜单相对更具公信力,因为其监管部门较多,又涉及政府拨款,买榜的成本及高,不如踏实做科研更实际。QS 榜单则不同,它在 2010 年左右开始兴起,经过约 12 年的时间,在国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一个被广泛参考的重要榜单。
QS 排名在学术力的考量上相对薄弱,其参考数据更侧重综合评价和就业相关指标。比如雇主声誉、师生比、国际学生比例等指标加起来占比达 35%,而学术声誉和论文引用率等学术相关指标占比相对较低。早些年,国内高校对 QS 榜单并不看重,因为当时一些 C9 高校在 QS 排名中甚至排在 200 名开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QS 发现中国市场对其榜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 QS 数据,于是在一些指标的权衡上有所调整,导致国内部分高校的排名出现较大波动。
对于一些英国院校来说,它们本身并不在乎 QS 排名,比如 LSE 这样的学校,更关注科研和经费,对榜单并不在意,这也使得 QS 在排名调整上更为随意。
如今,QS 榜单在国内学生、家长、高校以及部分用人单位心中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一种参考标准。这也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围绕 QS 排名进行内卷。但实际上,英国人自己并不太看重 QS 排名,美国和加拿大的院校对 QS 排名也不够重视。那么 QS 排名主要是给谁看的呢?从商业角度来看,谁愿意为其买单,它就是给谁看的。中国学生对 QS 排名的高度关注,自然让其在排名调整上更倾向于迎合这一群体。
在国内,QS 榜单以前主要是 HR 参考的依据,甚至有学生认为,在五六年前 QS 榜单还未大火的时候,主要是一些 HR 在参考。但随着宣传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开始对其深信不疑。
目前国内的招聘趋势是,用人单位在面对英国留学生时,会优先参考 QS 榜单。这在一定程度上与 QS 榜单侧重就业指标有关,比如其雇主指数指标。但如果学生将 QS 榜单作为唯1的参考标准,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毕竟不是所有学生都以就业为唯1目标,还有很多学生希望从事科研工作。而且,从排名变化来看,10 年前清北在 QS 排名中还在 200 名开外,10 年后就上升到了世界第 12 名,这样的变化速度也引发了一些质疑。
不过,大家也不必对留学回国找工作过于焦虑。虽然国内确实存在参考 QS 排名的情况,但也并非完全盲目。很多大厂有自己确定的目标学校范围,不会仅仅依据 QS 排名来筛选人才,欧洲的一些小众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机会进入大厂,个人能力同样重要。国内的四大和部分投行,也有类似申请学校时的 ABC 档名单,需要综合考虑本科学校、硕士学校和成绩等因素。
在国内高校就业方面,一些 211 高校现在较多对标 QS 前 100 的院校,国内高校的招聘也受到了 QS 排名的影响。如果学生打算进入高校从事教育工作,可能需要在选择学校时关注 QS 排名。此外,不同地区的政策也有所不同,比如杭州的人才引进要求相对严格,而上海的政策则相对宽松。
QS 榜单虽然可能不被所有人认可,但当它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标准时,如果无法改变它,就只能去适应它。如果想不受 QS 榜单的限制,一种方式是选择在英国或欧洲就业,这样就可以减少对 QS 排名的依赖。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 HR 在招聘时确实会参考 QS 榜单,无论是私企、互联网企业还是外企,大多会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同时也会考察个人能力。而在体制内,如国企、选调、考公等,对院校的要求更为明确,如果不在规定范围内,可能会失去机会。因此,对于计划留学英国并回国发展的学生来说,了解 QS 榜单的影响,理性看待排名,同时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就业市场的需求。
如有任何相关疑问,请进入答疑中心留言,会有留学顾问为您解答
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出国留学还有疑虑?
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