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凭借独特的教育资源和多元文化,吸引众多国际学生不远万里前来求学。然而,当真正踏上这片土地,迎接他们的并非只有理想中的顺利与轻松,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需要克服的困难与挑战。
一、学术模式差异带来的学习困扰
澳新两国的教育体系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不少国际学生原本熟悉的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在课堂上,老师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比如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文学课上,老师不会一味地讲解知识,而是提前布置大量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任务,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大家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对于习惯了老师详细讲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这种需要大量自主阅读和主动思考的学习模式,很容易让他们跟不上节奏,学习起来感到吃力,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在成绩评估方面,澳新高校的规则较为复杂。除了期末考试,课程作业、小组项目展示、论文撰写等都在成绩评定中占比不小。以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科学课程为例,小组实验项目和平时的实验报告加起来,成绩占比可能达到一半以上。这就要求学生在整个学期都要保持高度专注,合理安排时间完成各项任务。但部分国际学生由于不熟悉这样的评估方式,常常手忙脚乱,难以平衡好不同任务之间的精力分配,最终影响了整体学业成绩。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融入障碍
尽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多元文化国家,但文化差异依然给国际学生融入当地生活带来不少阻碍。在社交礼仪上,澳新人比较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日常交往中,过于亲密的举动或者频繁打探他人私事,会被认为不礼貌。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人们表达友好的方式往往是热情的肢体接触,比如拥抱、拉手,或者对朋友的生活细节表示关心。这种差异使得国际学生在和当地学生交往时,很容易因为行为习惯不同而产生误会,难以建立起深入、亲密的友谊。
语言环境也是一大挑战。虽然澳新以英语为主要语言,但当地有不少独特的口音、俚语和口语化表达。在澳大利亚,不同地区的口音有所不同,像悉尼和墨尔本的口音就存在差异,而且澳洲人常用 “arvo” 表示 “afternoon”,“brekky” 表示 “breakfast”。在新西兰,毛利语词汇也常常融入日常用语中,如 “kia ora”(你好)。这些语言差异给国际学生的日常交流和课堂学习带来困扰,在课堂讨论时,可能因为听不懂某些表达而无法准确理解老师和同学的意思,也不敢大胆发言,影响学习效果和社交参与度。
三、生活成本与经济压力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生活成本并不低,尤其是在悉尼、墨尔本、奥克兰这样的大城市。住宿费用是生活开支的重要部分,在悉尼市区,一间普通的单人公寓每月租金可能超过 1800 澳元,即使选择和他人合租,每人每月也得支付 900 - 1300 澳元左右。在新西兰奥克兰,租房价格同样不便宜。饮食方面,如果经常外出就餐,一顿普通的饭菜可能花费 15 - 20 澳元或 12 - 18 新西兰元,自己做饭虽然能节省一些,但食材价格也不算低。交通出行也是一笔开销,在澳大利亚,购买公共交通月票大概需要 150 澳元左右,新西兰的公共交通费用也不低,如果想购买私家车,保险、加油和保养等费用更是增加了经济负担。
虽然澳新允许国际学生在学习期间打工,澳大利亚规定每周打工不超过 20 小时(假期可全职),新西兰也有类似规定,但实际找工作并不容易。校园里的工作岗位竞争激烈,校外工作往往对语言能力和工作经验有要求,而且还需要办理相关工作许可。对于经济不宽裕的国际学生来说,既要保证学习不受影响,又要找到合适的兼职来补贴生活费用,平衡好学习和工作并非易事。
四、就业竞争与政策不确定性
澳新的就业市场竞争颇为激烈,尽管两国都有毕业后工作签证政策,但国际学生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不轻松。本地学生在文化适应、人脉资源等方面更具优势,很多企业招聘时更倾向于录用了解当地职场文化和商业环境的本土人才。在澳大利亚的金融、科技行业,以及新西兰的农业、旅游行业,岗位竞争都很激烈,国际学生不仅要和当地毕业生竞争,还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一些薪资较好的岗位,对候选人的语言水平、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要求都很高,国际学生很难全部满足。
此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移民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两国的移民政策会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情况不断调整。比如澳大利亚的技术移民打分制,分数要求可能会发生变化;新西兰的技术移民和创业移民的申请条件也可能随时改变。对于希望通过留学实现移民目标的学生来说,政策的频繁变动让他们难以提前做好准确规划,需要时刻关注政策动态,不断调整自己的留学和职业计划,这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国际学生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求学之路,充满了挑战与压力。学术模式的差异、文化融入的困难、生活成本的负担以及就业和移民政策的不确定性,都需要他们积极面对。只有勇敢克服这些困难,才能在澳新的学习生活中有所收获,实现自己的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