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球知名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 “2025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该排名聚焦全球 1000 所研究型大学,不仅呈现了各地区高校的学术实力格局,也为留学选校与科研合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软科世界大学前100名 中的欧洲(除英国)与亚洲(除中国大陆)院校立即咨询>>>
来源:软科官微
(一)欧洲(除英国):公立校科研实力稳健,集群效应显著立即咨询>>>
欧洲大陆高校在本次排名中整体表现稳定,多个国家的院校凭借在基础科学、理工科及生命科学领域的优势跻身 Top100,具体如下:
法国:高等教育集群效应突出,共有 4 所院校进入前 100。其中,巴黎萨克雷大学以第 13 名稳居欧洲大陆前列,在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领域实力强劲;巴黎文理大学(34 名)、索邦大学(43 名)、巴黎西岱大学(60 名)紧随其后,共同彰显法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
瑞士:理工科优势领跑欧洲大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22 名)是欧洲大陆理工科最强校,洛桑联邦理工学院(44 名)紧随其后;此外,日内瓦大学(58 名)、苏黎世大学(64 名)、巴塞尔大学(94 名)也成功进入前 100,覆盖综合类与理工科领域。
德国:4 所院校入围,慕尼黑大学(42 名)、慕尼黑工业大学(45 名)、海德堡大学(51 名)、波恩大学(68 名)均为德国公立高校代表,在科研产出与学术影响力上保持全球领先。
北欧:生命科学与社科领域优势明显,哥本哈根大学(35 名)、卡罗林斯卡学院(50 名,医学领域知名)、奥斯陆大学(83 名)、奥胡斯大学(85 名)表现突出,体现了北欧在细分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
其他欧洲国家:荷兰的乌得勒支大学(56 名)、格罗宁根大学(73 名),比利时的鲁汶大学(76 名)、根特大学(91 名),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93 名)、斯德哥尔摩大学(100 名)也成功进入前 100,进一步丰富了欧洲高校的版图。
(二)亚洲(除中国大陆):分化明显,部分地区保持稳定竞争力立即咨询>>>
亚洲高校在本次排名中呈现 “稳定与突破并存” 的特点,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及以色列的部分院校表现亮眼,具体如下:
日本:院校实力稳固但增速平缓,东京大学(31 名)、京都大学(46 名)作为日本高等教育的代表,长期保持全球 Top50 行列,在基础科研领域仍具不可替代的地位。
新加坡:两所院校持续发力,新加坡国立大学(56 名)、南洋理工大学(88 名)双双进入前 100,仍是亚洲学术研究的核心力量,尤其在理工科与应用科学领域优势显著。
中国香港:科研实力保持国际竞争力,香港大学(67 名)、香港城市大学(99 名)上榜,依托国际化科研平台与资源,港校在跨学科研究领域仍具备较强潜力。
韩国:仅首尔大学(81 名)进入前 100,相比日本、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的知名院校,整体竞争力仍有一定差距。
以色列:科技创新领域表现亮眼,魏茨曼科学研究学院(71 名)、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88 名)、以色列理工学院(97 名)成功入围,凸显以色列在科技研发与创新领域的独特优势。
二、软科与 QS、THE 排名的核心差异及交叉参考方法
软科、QS、THE 三大排名的差异源于评价标准的不同,不存在 “专业” 之分,需结合自身需求交叉参考。
(一)三大排名核心指标特点
软科(ARWU):核心指标包括诺贝尔奖 / 菲尔兹奖校友(权重 30%)、高被引学者(权重 20%)、Nature/Science 论文(权重 20%)、国际论文(权重 20%)等。整体呈现纯科研导向,理工医类强校在排名中更占优势,几乎不纳入教学质量、学术声誉、国际化程度等非科研相关指标。
QS 排名:核心指标中,学术声誉权重 40%、雇主声誉权重 10%、师生比权重 20%、国际师生比例权重 20%、论文引用权重 10%。突出特点是高度重视学术领域与雇主群体的声誉评价,雇主相关指标占比明显,更契合关注就业竞争力的学生需求。
THE(泰晤士高等教育):核心指标涵盖教学(权重 30%)、科研(权重 30%)、论文引用(权重 30%)、国际化(权重 7.5%)、产业收入(权重 2.5%)。评价维度相对均衡,既关注科研实力,也重视教学质量,但受语言与资源分布影响,英语国家高校在排名中常处于更靠前的位置。
(二)交叉参考策略:结合需求精准选校立即咨询>>>
学术科研导向选校:优先以软科排名为核心参考,其 Top100 院校(如巴黎萨克雷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东京大学等)在科研硬指标上表现突出,适合计划深耕科研、攻读博士学位或未来从事学术工作的学生。
就业 / 综合体验导向选校:重点关注 QS 与 THE 排名。QS 排名的雇主声誉指标能直接反映院校在就业市场的认可度,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院校在 QS 排名中位置更靠前,就业竞争力相对更强;THE 排名因兼顾教学与科研的均衡性,更适合注重学习体验与综合发展的学生。
学科差异适配:理工科专业建议结合 “软科 + THE” 排名,二者在科研成果与论文引用维度的评价标准,更贴合理工科专业对科研能力的需求;人文社科专业则优先参考 QS 学科排名,其学术声誉与国际合作相关指标,更能体现人文社科领域院校的综合优势 —— 软科因侧重科研指标,像伦敦政经等人文社科类特色高校,往往难以进入其综合排名前列。立即咨询>>>
三、排名使用关键提醒
2025 软科排名显示,欧洲(法国、德国、瑞士等国)与亚洲(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区)高校,仍是全球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但不同地区优势学科差异显著,例如欧洲大陆高校在基础科学领域实力突出,亚洲部分院校则在应用科学领域更具优势。
需特别注意的是,排名仅是选校的辅助工具,而非仅有的判断标准。最终院校选择需紧密结合自身核心需求:若以科研为主要目标,可聚焦软科排名中的理工医类强校;若以就业为核心导向,需重点关注 QS 与 THE 排名中雇主声誉较高的院校;若还需考虑移民规划或生活成本,还需结合院校所在地区的政策环境、生活配套等因素综合判断,才能选出最适配自身发展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