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新东方国际教育、新东方前途出国承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招生-培养-就业全链路创新实践」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加速,中外合作办学正迈向以质量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招生-培养-就业全链路创新实践论坛围绕“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汇聚行业领导人、zhuan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共同分享前沿实践与创新经验,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
活动现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王永利做开场致辞。作为行业发展的亲历者与推动者,王会长立足于教育对外开放‘以质为先’的核心定位,深度解读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风向,分享协会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举措。
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新东方国际教育不断深化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院系及项目的合作,提升读生的国际化视野,推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围绕“招生-培养-就业”的论坛主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兼新东方国际教育总裁刘烁炀发表了“生态协同:新东方助力中外合作办学打造“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主题演讲,从国际教育本土化趋势、新东方贡献价值和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分享新东方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的多元化赋能与助力。
他指出,随着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国际教育本土化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中外合作办学中,新东方希望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有益助推,为中国的学生和家长持续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多年来,新东方凭借深厚的教育积累与众多的城市网络,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多方位支持,包括庞大生源基础与全国布局、精准客户数据的标签体系、全渠道宣传矩阵及高质量教学与教师发展体系。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态协同与系统建设,刘烁炀表示,新东方通过“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教育链条闭环——招生环节通过线上线下展会、联盟权益卡、选校小程序等工具,提升招生效率与精准度;培养环节依托标准化课程体系与教师发展路径,保障教学高质量输出;就业环节打通国内外升读与就业通道,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新东方呼吁行业各方共同维护教育生态的稳定与多样性,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走向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活动现场,“新东方国际中外合办双选服务平台”小程序正式发布。该平台是兼顾家长学生与中外合办校方需求的双选智慧数字化平台,特设双层角色服务模块。面向家长与学生,平台提供“4步定位精准选校”服务,支持10大维度直观对比,依据学生成绩与预算精准匹配院校,助力用户高效了解优质合作办学项目。该板块于2025年2月28日正式上线,已为超5万名学生及家长实现院校筛选、专业对比、申请指导的一站式服务。
面向中外合作办学校方,平台致力于打造招生与品牌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管理、就业与升读指导一站式数字化展示与分享平台,推动院校间优质案例的交流与经验共享。该板块于今天正式上线,50+中外合办机构、100+中外合办zhuan家入驻,未来将会有更多中外合办院校入驻和分享交流。
聚焦招生、培养、升读、就业与来华留学五大核心板块,新东方前途出国助理副总裁明磊与大家分享“桥梁与融合:新东方前途出国在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角色与价值”。他指出,新东方前途出国通过精准匹配的招生支持、链接海内外的培养协作、强化学术的升读赋能、校企合作的就业拓展和推动双向国际交流的来华留学,助力更多高质量教育资源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倾斜,为国际教育事业的多元化与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整体实力和优势日益突出。在本次论坛中,多位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校长、院长分享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招生、培养、就业全链路的创新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专委会委员于黎明通过梳理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核心特征与未来方向提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再十年”。她强调,中外合作办学应坚守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中方需守正创新,外方应同舟共济,共同培养具备多元文化理解力、国际竞争力与世界情怀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宏伟愿景贡献力量。
针对如何从数智化与品牌建设引领未来教育生态,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副书记、shou席数字官毕新分享学校在办学探索、数智化战略及品牌传播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前瞻思考。他提出,未来将持续以“服务社会、影响教育”为使命,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从规模扩展走向质量引领与生态构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术交流处处长柯常青以“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港中深模式’”为题发表演讲,分享该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与成果。他指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致力于打造高端全球朋友圈,为学生提供与世界知名学府交流学习的机会,为国家培养更多具备全球视野与竞争力的高端人才。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的新范式——学术英语教学的实现路径与核心作用,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院长吴文英结合一线办学实践,围绕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路径发表见解。她强调,外语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基石,科学的顶层设计、持续的路径创新与扎实的育人生态构建,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
中南大学邓迪国际学院院长高广军与大家分享“‘双轨融合’培养模式:中南大学邓迪国际学院的国际化理工人才培养实践”,他表示,通过以清晰的定位、规范的管理、严格的质控和特色的育人模式,稳步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温州肯恩大学学术副校长杨毅欣通过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与发展路径,强调在非一线城市与非知名合作高校背景下,坚持走特色化、高质量、公益性国际化办学之路。他指出,通过构建以“学生为本、小班化、个性化、科研导向化”为核心的教育生态体系,积极探索在普惠性原则下实现高水平国际化办学的新路径。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国际学院院长、玛丽女王海南学院院长郭莉分享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宝贵实践与卓然成就。她指出,学校通过从办学模式与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与体系优化培养、五育并举与双创教育、深化合作与国际视野等五个方面,赋能学生全面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
近两年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国际化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讲座教授、协理副校长(国际拓展)、研究生院院长黄煜以北师港浸大“AI+教育”范式的实践与成果为例,探讨人工智能浪潮下对未来教育的思考与布局。他强调,人工智能既带来便利也伴随挑战,高等教育需要在新旧智慧间寻求平衡,培养学生适应不确定未来的能力。
同样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深厚经验的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学院,多年来始终秉持“植根于东师,立足于世界”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院长孙德胜表示,学校将坚守育人初心,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为教育对外开放事业贡献力量。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正日益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战略路径。其发展不仅关乎教育领域的提质增效,更承载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时代使命。
新东方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凝聚发展共识、促进经验互鉴,共同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发展之道。新东方将坚持初心,助力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更具韧性与前瞻性的教育合作生态,为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新一代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