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究竟值不值得?这是近年来家长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周成刚老师在新书《走向世界的孩子》中,分享了他带队深入全国11座城市24所国际化学校的探访经历,用真实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当代国际教育学生的多元面貌。
下文为周成刚老师为本书所作序言。
在多元与融合中
寻找成长的更多答案
国际教育始终是近年社会热议的焦点,公众对它的认知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从最初“有条件必出国留学”的执念,到后来“是否还有必要踏出国门”的犹疑,再到如今“究竟值不值得远渡重洋”的审慎。这份持续的追问背后,是人们深切渴求了解更多的真相。作为一名倡导国际教育的老留学生,我和团队自2013 年起便踏上世界名校探访之路,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十三年来,我每年带领团队走访全球教育大国或强国的院校,与师生、招生官促膝长谈,忠实地记录下他们的思考与感悟。这项坚持至今的探访,收获了市场的积极回响, 这也成为我们步履不停的动力。
去年,我们决意调转方向,将目光投向国内:系统探访知名国际学校与优质国际项目,探寻那些坚定选择国际教育的孩子们心中的丘壑,追溯他们行动背后的深层动因。由此,新东方主导拍摄的 24 集纪录片《视界》应运而生, 这部聚焦国际教育的作品登陆央视网后,迅速引发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前列季的热播如星火燎原,也点燃了我们深耕内容的热忱。采访中积累的许多故事、团队记录的鲜活笔记,亟待以文字形式沉淀;受访的师生们亦期盼,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真实经历能触达更多心灵。《走向世界的孩子》便在这样的期许中诞生了。
我们正站在巨变的十字路口。科技浪潮奔涌不息,文化交融激荡碰撞,全球流动日益频繁,未来的轮廓愈发虚实难辨。面对这样的时代图景,世界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个体该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教育的终ji意义,又在何处安放?
近年来,国内国际教育异军突起,新理念与新实践如活水般不断涌入、持续完善。这些探索既扎根本土土壤,厚植自身优势,又以世界为坐标,引导孩子们读懂多元文明,拥抱辽阔天地。如今,越来越多的少年从中国的国际化校园启航,蕞终走进世界名校,在不同教育体系中淬炼成长。这些学校,早已超越“升读桥梁”的单一角色,成为孩子们挣脱评价枷锁、探索个性化成长的试验田。
“国际化学校是不是富人的专属领地?”
“会不会因追逐快乐而荒废了基本功?”
“宣传里的光鲜案例,是不是精心筛选的特例?”
…………
解答这些疑问,恰是我发起此次探访的初心。2024 年,我们携手央视网纪录片团队,深入全国 11 座城市的 24 所国际化学校,想用镜头与文字打捞那些鲜活、本真甚至带着瑕疵的成长故事——因为真实自有千钧之力,多元方显生命之美。
真正的国际教育,从不是对西方模式的简单复刻,而是在中西文化的交响中孕育创新,在碰撞中完成自我发现;它不止于肉身的迁徙,更是思想的涅槃、理念的升华。这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远行,而是在走向世界时始终保有内省: 回望自身的文化基因、语言根脉与身份认同,厘清个体与世界的关联,最终实现“心中有根、脚下有路、眼里有光”。唯有如此,孩子们才能真正拥有与世界对话、与未来同行的底气。今天的我们更需重塑对教育的认知:教育的终点从不是标准答案的桂冠,也不是名校录取的通知书,而是眼界的拓展、能力的精进、知识的沉淀与认知边界的持续突破。
说实话,这般近距离触摸中学生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的所思所为,对我和团队而言都是初次体验,许多瞬间至今历历在目。
杭州第十四中学 AP 中心的赵家乐,曾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质疑这里是“富二代的游乐场”,却在标本走廊与生物医学梦想撞个满怀;北京一零一中国际部的马卓羽,在英才学院的实验室里调试 AI 机器人,用代码编织着帮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寻药的希望;深圳新哲文院的冯浩霖,在操场试飞自制的穿越无人机,盼着能用它为无人海滩拂去垃圾;WLSA 上海学校的白子辰,带着延安的尘土气息,靠奖助学金在沪上校园圆了求学梦。
武汉爱莎国际学校的孙玉涛,因数学天赋异禀获允半程自主学习,在自习室里与数字共舞,将一座座国际奖杯收入囊中;西安高新一中国际班的肖沫潼,手握牛津大学 PPE 专业的录取通知——这个人文社科领域的“皇冠专业”, 2024 年在中国大陆仅录取三人;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的赵洛禧,在“博物馆式小学”里自在探索,把成长变成了一场盛大的发现之旅;深圳爱文学校的季云艺,在包容的环境中走出心灵迷雾,还发起心理健康公益项目,想为更多人点亮一盏灯。
青春的脸庞上,跳动的理想令人心折。这些孩子无论成绩高低、是否偏科, 都洋溢着向上的朝气、澄澈的阳光与笃定的自信——这正是当代少年最动人的模样。
探访途中,无数场景定格成永恒:广州华南师大附中国际部的自习室座无虚席,对犯错学生的“惩罚”竟是暂停留校自习的资格;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国际部,20 位各领域博士走进中学课堂,让知识的星光照亮少年眼眸;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课间十分钟,孩子们如雀跃的溪流奔向操场;成都外国语学校 AP、A-Level 课程中心的腰旗橄榄球队,少年们的冲锋身影燃动着青春;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的高尔夫双姝,挥杆间绽放着青春的锋芒;深圳新哲文院让绘画零基础的学生叩开艺术留学之门;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的孩子们, 把油画课堂搬到乡村;苏州工业园区领科高级中学的科创教室里,3D 打印机吞吐着奇思妙想;北京一零一中国际部的京剧唱腔余韵悠长,与西安铁一中国际课程中心的飞花令声交织,谱成梦想拔节的序曲。
走进这些校园,我屡屡被震撼:孩子们的目标如此清晰,那不是父母预设的成功模板,而是心智成熟后对热爱的奔赴;他们的梦想并非他人灌输的答案, 而是自我探索的结晶;他们没有沿着既定轨道狂奔,而是在一步步靠近最本真的自己。
我们总说“木桶效应”决定容量,但倘若将木桶倾斜,短板是否还能定义高度?教育不该执着于补齐短板,而应让长板愈发突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项甘愿为之倾注热忱的能力。国际教育恰是这样一艘航船,载着梦想与可能远航:它引着孩子走向世界,也教他们回望来路;学会以全球视野拓宽认知疆域,用批判性思维锚定心中热爱,凭终身学习的姿态应对未知的明天。如此, 少年们才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终于,这些故事被郑重地写进书里。《走向世界的孩子》便是一场关于“成长无限可能”的真实探险。我们期待,当家长翻开书页时,看到的不只是“别人家的孩子”如何耀眼,更能从故事里找到让自家孩子成为“蕞好的自己”的密码。
教育从不是焦虑的赛道,而是一场自我发现的远征;国际教育不该是少数人的阶梯,而应是更多人在人生旷野中自由驰骋的通途——在这里,找到方向, 触摸世界,读懂自己。如果说知识是孩子们脚下的基石,那国际教育便是他们仰望星空时,手中紧握的那束光。
此刻,看着前列季的采访笔记即将付梓,我作为一个老留学生、国际教育倡导者与留学生家长,以三重身份写下这篇小序,心中的答案愈发清晰:教育的本质从不是批量生产标准化模具,而是为每个生命打开一扇通往万千可能的门。
愿这本书能为更多孩子投下一缕微光,照亮眼前的路,也照亮心中的远方。
原创来源:周成刚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