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故事之职场版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仍然是一笔巨大的投资。所以,就业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为什么同一时代出国留学的学生,数年之后处境不大同?带着这个问题,此次"探访团"成员与曾经的中国留学生、今天活跃在美国教育、科研、媒体等领域的职业精英进行了深度交流,希望从他们身上,提炼出职业突围的成功因素。
华尔街日报的记者生涯
●采访人:
俞仲秋 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
邓曙航 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美国本科部总监
●受访人:
崔蓉(Carolyn)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华尔街日报记者
自从2007年研究生毕业以后,Carolyn在华尔街日报已经工作了6年有余。她的报道文章经常出现在财富与投资的头版。我们在9月21日的华尔街日报头版上赫然看见她署名的文章《Tech Glitch Blocks Goldman From Treasury Bidding》(技术问题阻了高盛竞拍国库券)。一面挂满了各种奖项的墙面上,Carolyn自豪地指点江山,告诉我们哪一个普利策奖是在北京分社时得的团体奖项,哪个又是去年她个人的得奖。更让我们不敢直视的是,她在这几年中还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任务。“其实就是提前都安排好就行了,没什么的。”Carolyn的淡定从容让我差点忘了,这是纽约,这是华尔街。
出生在上海的Carolyn是个幸运儿。1999年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Carolyn还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因为喜欢写文章,又是英语专业,所以到了刚开张的Shanghai Daily,进入了新闻媒体行业。一年之后她去了华尔街日报北京分社,在助理岗位上工作的四年让她真正爱上了新闻行业。有一天,她的美国上司问她有没有出国深造的打算,这才启动了她出国留学的计划。在哥大学新闻系读书时,她又去纽约WSJ实习,所以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了这家备受尊敬的新闻媒体总部。
谈到文化隔阂,Carolyn坦言还是有点障碍存在的,譬如听不懂老美同事的一些笑话、典故什么的。但这并不影响她与同事们融洽地一起共事。甚至当她作为记者接触采访对象时,文化差异也不是主要问题。“纽约是个种族大熔炉。大家早已习惯与来自全地球不同地方,操着各式口音英语,文化习俗大相径庭的人们熟练地沟通了。”Carolyn说,“只要本着一种职业的态度和规则,交流就没什么问题。”
对于想到美国学习新闻学的同学,Carolyn毫不讳言残酷的现实:“即便是她的美国同学,毕业于哥大新闻学院的硕士生,找到理想新闻职位的也不多。但是,如果有互联网媒体的经验,将会加分不少。”
更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
新浪官方微博:@新东方前途出国留学 http://e.weibo.com/xdflx
官方微信:新东方前途出国(微信帐号:xdfqiantu)
手机客户端:前途留学通
未来的机遇在中国
●采访人:
周成刚 新东方科技教育集团高级副总裁,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CEO
●受访人:
何治国 西北大学金融博士,芝加哥大学Booth 商学院副教授 来自浙江绍兴
1977年出生的何治国副教授,从读书到授课,在中美两国顶尖的大学中已经度过了18个年头。如果不是对学术的感情、对科研的热爱,他也许会选择另外一条道路,因为他的专业方向“公司金融”,一直被认为是金领的摇篮。他寄语中国留学生“带着真正实用的东西回国”,因为未来的机遇肯定在中国。
1995年,何治国考上了清华大学,一开始并不是特别想出国,但是后来觉得自己对学术很感兴趣,就想到了出国。“当时,如果直接申请顶尖商学院的博士还是挺困难的。所以先是去了波士顿大学,两年后转到西北大学,五年以后再找工作,就到了这边。”
那个时候,中国到美国读金融博士的并不多,金融博士对中国人来说是个特别难的专业。在西北大学,何治国同班同学进这个项目的一共有6个人,只有他一个来自中国,语言上肯定会有些障碍。但他说:“只要努力,还是可以的。”而且,他承认自己对学术有着特别的感情,而且有做学术的天赋。所以,读博士的时候,一些美国同学最后都放弃了,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针对目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金融热、商科热,何治国说,大部分出来读金融的,只是来读硕士,如果是金融硕士的话,他们学到的是一些实务性的东西,最主要的是要扎根于中国,因为他们的天地应该是国内。要知道学习的内容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根本没有意义的,因为中国可能没有这种产品。还有一部分同学是过来读博士,这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游戏规则,希望他们打好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学加上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很重要。
对于出国读金融和商科的中国学生,何治国说:“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回到中国。我的感觉是,如果你从小在一个地方成长的话,你就属于这个国度。而且,未来的机遇也注定会在中国。”
更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
新浪官方微博:@新东方前途出国留学 http://e.weibo.com/xdflx
官方微信:新东方前途出国(微信帐号:xdfqiantu)
手机客户端:前途留学通
25载留美生活启示录
●采访人:
闫晓哲 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美国本科部总监
●受访人:
吕忠林 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
“回望这么多年来的留学生活,虽然一路摸爬滚打吃了很多亏,但很庆幸自己做的几个重大决定都是对的。如果在这个信息畅通的年代让我重走一遍留学路,也许我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最后走的路也将不一样。所以珍惜这个时代吧。”这就是吕忠林教授的开场白。
在中国众多莘莘学子当中,吕教授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位。1985年,国内高考首次实行保送政策,他被顺利保送到中国科技大学学习理论物理,1988年赶上了当年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的最后一届招生,凭借着出色的学术能力公派来到纽约大学攻读生物物理专业,毕业后来到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读博士后,然后便是在南加州大学(USC)任教15个年头,一路从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到正教授兼实验室中心主任。几年前一个不错的科研机会,让吕教授决定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成为了这里“认知与脑科学中心”的主任。
来到美国25个年头,吕教授的求学、教学经历不可谓不丰富。当问及南加大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这两个学校的区别时,吕教授深有体会,娓娓道来:“私立大学的特点是精,学生的水平较为一致,可选的课程也就相对有限。比如哈佛的学生水平和课业难度都在这里。”吕教授将右手抬到空中较高的位置划了一条直线,“南加大的水平可能平均会略往下一些在这里。”说着他又用左手在刚才那条线的下方比划了一下。“但是公立大学就不一样了,公立大学学生群体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肯定会有平庸的人,但也一定会有卧虎藏龙极顶尖的学生,所以课程选择非常多元化,同样一个微积分课程,你总能找到适合自己难度的那一门,但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控力和自主性,否则容易迷失。”
20多年前,作为一名青涩的留学生,吕忠林来到了美国;20多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成为了中心主任,并在众多申请者中寻觅着真正有能力、有兴趣的年轻人加入他的科研团队。针对打算申请美国博士的学生,吕教授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录取之前与教授交流是件好事,但是一定要真诚,要明白自己真正想学的是什么,真正感兴趣的课题是什么。第二,如果真的想搞学术,至少要在国外读完博士后再回国,否则不光科研经验不足,对于科研领域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也无法搞清楚,这会给将来的科研道路带来很大障碍。
(原标题:珍惜当下 笑迎精彩人生)
更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
新浪官方微博:@新东方前途出国留学 http://e.weibo.com/xdflx
官方微信:新东方前途出国(微信帐号:xdfqiantu)
手机客户端:前途留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