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邓曙航 美国穿越团员、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美国本科二部总监
受访人:沈黎英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博士生
沈黎英
曾经是新东方讲师的沈黎英与前途穿越团一见面就感觉分外亲切,就像见到了自家人。很快,我们就无话不谈。从新东方的变迁到她在哈佛的经历,我们听她娓娓道来。
对于哈佛,她的形容是“围城”—— 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这个回答让我大感意外:外面的人想进来固然容易理解,里面的人想出去岂不奇怪?很快,她就解答了我的疑惑。象牙塔里的物质生活是清苦单调的,“练功的辛苦,是在让身、心、脑同时在suffer(受苦)”,沈黎英说。因为在哈佛,说话做事的方式、与人接触的方法与国内很不一样,她在入学的第一年过得很艰难。如果说文化的差异可以适应的话,那么如影随形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却让人难以承受。入学之初,沈黎英就开始了基本没有休息的忙碌生活。她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甚至连中午吃饭、午休的一个小时都要被其它学科教授有趣的讲座占据。“我的室友现在就在过我当年的生活”,沈黎英说,“每天8点出门,夜里1点才回来。基本见不到人。”现在,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紧张忙碌。累是一定的,而外面的世界在不停地变化,各种机会的诱惑让这种接近清教徒式的生活显得更加难以忍受。举个现实的例子,对于博士生来说,都需要选择课题研究并作为毕业的基础。有两种课题选择:容易的和困难的。选择容易课题的学生可以有大量的现成的资料利用,可以轻松找到导师,不太费劲地毕业。唯一的问题是,研究的课题多半不是你感兴趣的课题。如果想要跟随自己的内心选择感兴趣的课题,那么就意味着选择了相对困难的一条路,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还得冒更大的风险。
沈黎英研究的social epidemiology(社会病学),其研究项目例如,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在整个烟民队伍中所占比例及其社会影响。另一个类似例子是肥胖,“这个学科关注的是人群的well-being,对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意义,但还有很多领域还没有人探索过,”沈黎英感叹,“所以我有机会在哈佛这样的大学里学习,就应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照亮更多的领域。就像我的导师说的,passing the torch (传递知识的火炬)。”她又补充,“在这里绝大多数人都是纯正地研究学术,我觉得能静下心来做学问很满足。”
在如童话一般的校园,保持着纯洁的理想,享受着做学问的满足,忍受着清教徒式的单调清苦,这就是一份哈佛录取通知书领着沈黎英进入的生活,这就是探索人类知识前沿的人过的生活。
PS:截止到今天,我们的采访已经全部结束。美国之旅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震撼和感动,我笔下所写的不足以表达出我感受到的百分之一。谢谢所有关注美国探访之旅的朋友,希望我们的图文给你带来一个更鲜活的美国留学印象。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