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拥有同一个名字——留学生,但留学的历程却不尽相同:他从名牌大学退学去留学,她初中毕业就远渡重洋,而他则在事业黄金期放弃国内的一切去国外读书。在留学大众化的当下,他们并不是主流的留学人群,也不一定具备典型性,但他们在国外的生活,却因为他们独到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更符合真正意义上对“学习”的定义。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或许能更接近主流的国外教育,而不是仅仅是去镀一层金。
退学留学钟道然
从人大退学到英国学艺术
习惯了钟道然包裹严实的“樱桃小丸子”发型,乍一看到如今这个小伙儿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头发全部向上耸立着,眼神明亮,白色T恤,黄色裤子,着实像换了一个人。
眼前这个钟道然,全然没有2012年出版《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时扭曲的痛苦和无奈,而是多了几份从容和自信。
选择艺术并愿意为之坚持一生
钟道然毕业于人大附中,一直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2012年,正在读大三的钟道然出版了《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书中阐述了他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后来,钟道然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退学,开始申请英国的大学。他选择了第一个给他发出录取通知的曼彻斯特大学“戏剧与影视”专业。
从经济学到戏剧如此大的改变和跨度是为了什么?钟道然说,他向面试官重点表达的就是自己对于戏剧,特别是喜剧的热爱,并声明“艺术是自己愿意为之坚持一辈子的事情”。
在曼彻斯特大学学习了一年的钟道然,非常满意自己当初的选择。他说,自己这一年的时间都在享受曼彻斯特大学带给他接连不断的精彩。
改变外在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高中到大学期间,钟道然一直是蘑菇头发型。虽然曾屡次被老师要求换掉这个发型,但他认为,这个造型代表了他内心真实的自我,因此拒绝改变。到了曼彻斯特大学,钟道然似乎获得了内心的解放。他“先斩后奏”地把头发染成了浓烈的粉色,在左臂上做了拉丁文纹身。钟道然解释称,纹身的内容是“Either you willfind a way,or youwillmakeone。”(找到一条路,否则走出一条路。)
在视频中看到儿子把头发染成了粉色,钟道然的母亲王女士着实吃了一惊,但转念一想,也感觉欣慰。“这至少说明他愿意改变自己了。”王女士说,儿子出国一年回来后,感觉变化非常大,不仅比以前愿意说话,而且性格也开朗了不少。
对于自己外在形象的转变,钟道然如是解释,“王尔德(英国剧作家、诗人)曾经说过,‘你内心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外在就会装扮成什么样子,你的面具就是你的脸’。我所做的转变,也是我内心的改变。曼彻斯特的天气时常比较阴郁,我给这座城市增添一些色彩。”把头发染成了那么扎眼的色彩,钟道然获得了更多同学的赞赏。“同学和老师都觉得很好看”。
英国教育无所拘束充满新奇
钟道然说,到了曼彻斯特大学之后,他才真正了解到什么叫创造力。“我在国内这么多年学的知识,非但没有帮到我,反而严重束缚了我。即便有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能帮到我,也不是在课堂上学的。”钟道然提起中国教育,依然不改初衷地表示不认同。
提起曼彻斯特大学的教育方式,钟道然就打开了话匣子。“上课的时候非常轻松,老师就是以互动和游戏的方式进行,比如表演课的老师要给我们做课程介绍,我还以为是讲座呢,但发现其实就是做游戏。两个小时的课堂,我们做了很多游戏,让大家互相认识,进行团队合作。还有一个即兴搭讪的环节,比如老师说‘对不起,我惹怒你了’,然后我们就从这句话开始搭讪对方。”钟道然说,这与国内的表演课完全不同,“虽然我没有上过国内的表演课,但我想根据中国的教育惯性,无非是老师讲解,然后让学生反复地练习技巧。”
课上虽然很轻松,但是课下有许多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就是在短时间里大家针对一个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随意联想,“没有人会笑话你的观点太幼稚”。钟道然说,这种学习的方式自己之前很少接触,所以有些压力,“在国内,发言之前都要掂量看老师是不是喜欢,同学会怎么看”。
亲身经历才了解优点所在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钟道然认为,学校里面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平等。老师们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比如我把头发染成那个颜色,在国内肯定要被老师批评了。”
此外,他感觉,老师们都非常有为同学们服务的意识,比如上课的时候,有两个辅助老师,其中有一位女士是专门负责使用投影仪时开关灯的。“以前只觉得国内教育有种种弊端,想象国外的教育会有所不同。亲身经历了之后,才会真正明白西方教育的优点所在。”钟道然十分满意自己选择了曼彻斯特大学,更满意自己选择了艺术这个学科门类。
与其他学生到了国外都愿意国学生待在一起不同,钟道然在曼彻斯特大学期间,还结识了不少各国的朋友。
“国外的大学没有班集体的概念,都是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各种活动”,钟道然虽然第一年在紧张地适应中,也和其他两名同学一起组织了一个放映电影的社团。由于他在国内读的是经济学,因此他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财务。
遵从内心害怕太确定的将来
钟道然曾经说过,最叛逆的是在繁华的十字路口中间系鞋带,也就是在一些紧要的关头,停下来想一想。也许很多人认为钟道然很叛逆,但记者眼前这个钟道然却充满着追求自己喜爱事业的激情和活力。
出生于1990年的他,一直说自己身体里有两个自己,一个是为了学业遵从考试原则的自己,还有一个是热爱艺术的自己。他爱好非常广泛,足球、艺术、表演、美学等。
听到记者问他未来的打算时,钟道然回答“宁可在摩洛哥的沙漠饿死”。这听起来是非常文艺的表述,但也表达了钟道然追求艺术的决心。他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开放式的,需要坚持的只是对艺术和创造力的无限追求。
钟道然说,他害怕太确定的将来,他还引用萧伯纳的话来解释这一点:“不确定性意味着只有不确定是确定的。如果我禁锢了我的未来,我就禁锢了念想,如果我禁锢了念想我就禁锢了创造力。”
辞职留学郑贵东
工作11年全家英国求学
工作11年,小有成就后,是否还有勇气选择出国?现任英国talkSPORT体育广播电台国际部总监郑贵东就是这样,11年后毅然辞职,带着全家到英国开始了留学生活。与现在很多高中生的出国留学潮相比,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做出留学的打算,得到的和舍弃的都多了很多。
工作11年决定出国
郑贵东曾经在山东淄博电台工作11年,获得过金话筒百优节目主持人奖、中国广播奖、政府奖等。对于这些成绩,郑贵东全部抛下。2003年,通过考雅思,赴伦敦求学。
郑贵东说,工作多年,最终选择出国,是因为“不喜欢温水炖鱼的感觉”。做媒体人一段时间后,往往都会遇到瓶颈。他说,期间他已经转了行政岗位,负责一些管理工作。当时,“工作很好,孩子很好,房子很好,但是,还是感到恐惧”。因为看看身边的同事,他便知道自己十几、二十年后的样子。郑贵东说,他曾想过去中国传媒大学读研究生,“后来想,干脆走远些吧”。特别是看了电影《诺丁山》后,他斟酌了一段时间,向往国外更加开放的视野,他决定去英国留学。
郑贵东说,他曾在电台做过双语主持人,口语交流不成问题,他的雅思成绩是8分,最终被英国城市大学录取,继续学习传媒。
而他的妻子也在3个月后到英国求学。夫妻俩把刚10个月的孩子留在国内,直到孩子4岁时一家才团聚。
打工融入国外社会
郑贵东说,到了国外,才知道很多事情与之前的想象的不一样。他以前认为,到了国外,可以先利用半年时间提高语言,但实际上,他从第三个月就开始打工。
很多低龄学生出国读大学,一般家里会为孩子准备充足的物质基础。郑贵东说,有过工作经历,特别是又有一定年龄后,在国外每天看着账户里的钱不断减少,又无进账,内心非常恐慌。最初他甚至不知道要去哪里找工作。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加油站做收银员,一周工作2天,每天工作8小时。这份工作足以应付房租和吃喝,这让他在国外求学时,心里踏实了起来。
郑贵东说,虽然放弃了国内看上去很稳定的生活,但是也让他了解了国外的同行是如何工作的。他说,自己在国外的生活一直很动荡。他毕业后,一直在BBC做兼职,因为没有招人的名额,他做了很多年的兼职。此外,还做过大学的中文老师,直到三四年前才开始回归媒体。“我直到两三年前生活才稳定下来”。
意外获得教育收获
对于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将孩子送出国的情况,郑贵东说,他带着整个家庭出国留学,也使得孩子接触到了不同的国外教育。他称此为“歪打正着”。
对于国内的教育,郑贵东说,他今年特意让大儿子在国内体验了半天的国内小学生活。他没有想到孩子的书包那么重,早上需要那么早出门上学。在数学课上,老师提问,儿子能够回答并且举手了,但是老师并没有叫到他。在英国,如果有外国孩子跟班上课,老师一定会鼓励他。因此,儿子对在国内上课还是感受到了遗憾。
不过,郑贵东也说,在国外同样面临着考试和课外辅导。他说,儿子已经上5年级,很快要参加11岁的中学入学考试,也相当于国内小升初考重点学校。儿子希望上当地一所男子学校,学校只招收180人,但是已经有4000人报名。他也不得不给孩子请了家庭教师,让孩子增加学习时间。
给别人更多的机会
郑贵东说,留学生活使他学到了很多,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也了解了外国人的工作方式。他说,很多英国人对待工作也是极其认真和拼命的,这种简单纯粹的工作方式令他喜欢。自己的留学经历,也让他知道需要给别人以机会,因此他在自己的部门还设立了实习岗位给一些留学生。
评价自己当年大胆的留学生活,他认为,对于职场中的人来说,如果是因为工作受挫而选择出国并不提倡。他认为这种逃避式的出国留学,其实不能改变本质问题。
低龄留学刘宇心
放弃中考[微博]奔赴国外
从北京最负盛名的小学、初中毕业,15岁的刘宇心并没有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选择继续在国内读高中,而是奔赴大洋彼岸,当起了一名美国高中生。一个人在异国求学,独立面对文化、教育、生活上的种种差异,刘宇心的留学生涯过得并不轻松。这份经历,让这个小女生在短短两年间变得成熟、独立。
开清单列留学理由
“几乎从我有记忆起,就有出国的愿望了。”刘宇心是个很有主见的姑娘,她笑言自己出国的想法一方面是受长期与欧美人一起工作的妈妈影响,另一方面是好似对英语有天生的热爱和对国外知识的兴趣。
刘宇心一直就读于北京最好的学校,小学是实验二小,初中是人大附中,而且成绩一直很不错。她性格开朗,喜欢新鲜事物,是学校社团的活跃分子,还创立了一份中英双语杂志……而随着中考压力的逼近,她这样的行为多少会被视为“不务正业”。
初二快结束时,继续备战中考,还是准备申请留学?宇心从小根植于心的留学梦想也开始蠢蠢欲动。那个暑假,宇心和妈妈有了一次长谈,表达了自己想留学的想法,得到了妈妈的支持。宇心的妈妈肖堰也早已开始通过各种朋友多方咨询女儿的出国事宜。
肖堰给宇心和自己一人一张白纸,两人同时在纸上列出留学的种种理由。宇心一口气写了20多条:更适合国外教育、独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再看妈妈,也密密麻麻写了很多,写完后两人再一对比,发现很多理由都很重合。于是,一场家庭会议之后,刘宇心正式启动了留学准备。
主动出击争取机会
宇心回忆说,她真正下决心去美国读高中时,距离学校的申请截止日期只有不到3个月。来不及参加各种语言考试培训,宇心便开始仓促应对托福、SAT等出国考试。然而她在托福考试中遭遇“滑铁卢”,连续考了两次,成绩并不是很理想。
更难的是申请学校文书写作。在这个环节中,宇心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中美教育的差异。“每个学校的文书题目都不相同,非常个性化,有个学校的题目是这样:假设现在是2060年,你正在写一本自传,已写了200多页,这时你会写什么?”这种发散式的试题让宇心感到耳目一新。她心里一喜:就喜欢这样的教育风格!
出这道试题的学校是美国排名前20位的私立中学。等宇心完成申请该校的文书写作时,却发现已错过了该校在中国面试的时间。她辗转打听到该校的一位招办副主任要在当年11月来北京参加美国私立高中介绍会。在介绍会举办的酒店,宇心找到了那位负责人。两人在酒店的沙发上坐了下来,从为什么要出国聊到各自的兴趣爱好,越聊越投机,谈话时间从原计划的20分钟一下子延长到近一个小时。交流结束后,这位负责人建议宇心继续申请。
视频交流缓解不适
2011年3月,宇心如愿拿到了这所美国顶级中学之一的录取通知书,就读该校的9年级。5个月后,15岁的她第一次脱离父母的庇护,飞赴大洋彼岸开始留学生活。
母亲肖堰与宇心做了个约定:每周一次视频沟通。
初到美国,宇心看什么都是新鲜的。她迫不及待地去认识新朋友,去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还报名了学校的壁球队,成为校队一员。妈妈之前的种种担忧在她看来简直就是杞人忧天。她每天陶醉在新学校的种种新奇中,甚至每周一次与妈妈约定的视频聊天都变得有些敷衍。
两个月后,宇心遭遇到了留学后的第一次打击。一天,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宇心像往常一样端着托盘,在一张餐桌前准备坐下来,正在热烈交谈中的一个美国女孩忽然抬头说:“我们都是美国人,你是直接从中国来的吧?好奇怪。”
那一刻,宇心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不同。在这所中学,亚洲学生很少,宇心所在年级,当时就她一个人是来自大陆的、从小在非英语环境中长大的中国学生。她渴望认识新的朋友,想融入美国的生活,但这次经历让她突然发现:想完全融入美国人的圈子太难了。
没等到与妈妈约定的视频通话时间,宇心迫不及待地给妈妈打去了电话。在电话里,妈妈开导她,如果改变不了自己的肤色、血脉这个事实,那就大胆地迎接这种不同。这个电话讲了4个多小时,结束的时候,宇心平静多了。
勇于沟通收获成长
另一种挫折来自文化差异导致的不理解。到美国第一次期中考试之后,刘宇心看见英语老师的评语就崩溃了:“你表面上也挺用功的,怎么效果不大?你是不是有些装模作样?”宇心觉得特别委屈,在与妈妈的视频中差点哭出来。妈妈鼓励她去找老师聊聊,告诉老师自己原来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读书,目前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和老师共同探讨改进的办法。一定要经过尝试、努力后才知道结果。
在妈妈的鼓励下,宇心给英语老师发了一封邮件,约他见面。第二周他们进行了单独交谈。听了宇心的陈述,英语老师惊叹:“太难以置信了!你原来一直在纯中文的环境里呀,如果让我忽然做那么大的转变,还不如杀了我!”期末考试后,这位老师给出的评语截然不同了:“你是个百折不挠的学生!”
宇心回忆,初到美国的第一年,遭遇了不少挫折,到了第二年后,逐渐适应了美国人的生活、思维习惯后就发现,之前自己所纠结的问题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尽管还是会有美国同学喜欢用“有色”眼镜视她为不同,但刘宇心已经不再畏惧,她开始懂得勇敢地沟通,主动去争取。
回想这两年来的经历,宇心总结说,自己从小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而相信凡事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同时,她也增长了见识、心胸更加开阔。了解到了世界另一端的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放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