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香港各所大学迎来了新一批怀揣留学梦的内地生。几年后,有些人将为梦想留下拼搏,有些人会为梦想重新出发。
1998年,香港赛马会资助数十名内地应届高考生来港升学,由此掀起了香港留学热。2001年,特区政府允许在港就读的内地生留港工作,更吸引不少内地精英落户香江。
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最新数据显示,通过“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计划,目前约有2.5万名内地生在港工作。而近些年内地经济的快速崛起亦吸引大批人才回流发展。
再出发
对于即将离港的毕业生王冰宇来说,香港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在这里,他告别了懵懂幼稚的青葱岁月,也汲取了再踏征途的力量。
来香港读传媒一直是王冰宇的梦想,这里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和全英文的授课环境深深地吸引着他。大四时,面对就业还是读书的选择,他听从了内心的指引,不远千里来到这座举目无亲的城市。
为了节省开支,王冰宇与另外三名同学合租一套50平米左右的单位。而他也获得了“厅长”的称号——蜗居客厅的租客。
不足六平米的客厅里局踀地摆放着公用的冰箱、大衣柜、方格柜和凳子,真正属于他的“领地”只有那张缩在客厅一隅、弹簧下陷的折迭床。
“床是我花一百多块钱买的,”王冰宇边说边做着午餐。
狭小的厨房塞满了炊具、碗筷、调料瓶。没有灶台,租客只能在电磁炉上炒菜。“这一年,我瘦了20斤,”他说。
生活条件的落差或许尚好适应,但精神的孤独并不容易克服。王冰宇坦言,想家的时候跟父母视频,不敢看他们的眼睛,怕会落泪,惹父母伤心。
从以前的不会做饭到现在的得心应手,从整堂课只听懂了“let’s have a break”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一路走来,王冰宇收获的不仅是精湛的厨艺、漂亮的成绩单,还有更加顽强的意志和自立的品格。
生活上逐渐适应,但他却发现这里并非施展才华、实现“传媒梦”的最佳场所。香港人口700多万,媒体竞争异常激烈,往往一件小事就会引发一场规模甚重的媒体大战。考虑到职业发展,王冰宇决定回内地工作。
“香港在我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是我成长最快的阶段,感谢这里将我磨练成一个有信心应对未来挑战的人,”他由衷地说。
留港派
在全国高考人数持续下降、研究生不断扩招的情况下,内地生对港校的热情并没有减弱。2013年,香港8所公立大专院校共录取1590名内地本科生。
事实上,多数来港求学的内地生都会遇到独立生活以及或去或留的问题。吴瑞也不例外。5年前,高考成绩优异的他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刚来的时候,香港同学讲笑话,别人都哈哈大笑,我还一脸茫然,”回忆起当初的情形,吴瑞不禁笑着摇摇头。
为了尽快适应新生活,吴瑞选择主动融入:参加学生会,增加与本地同学交往的机会;上粤语课,消灭语言障碍;扩大交际圈,了解本地文化。“要打开心扉,以开放、欣赏的心态面对新环境,才能感受到它的美。”
去年,吴瑞顺利进入一家投行工作,帮客户理财投资,工作强度并不小。下班后,他时常要与客户会面谈事,周末也会跟客户一起爬山、读圣经、去农庄劳动,联络感情。
除了工作,吴瑞还要准备特许金融分析师等资格考试,空闲时间并不多。但这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较为完善的社会制度让他成为坚定的“留港派”。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是国际经贸中心,这里的发展机遇是内地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我希望三年内拿到永久居民身份,并形成一定的事业基础,”吴瑞规划着未来。
和吴瑞一样,内地生李杰西的“中国梦”也与香港有关。学金融的她认为香港自由、安全、讲实干精神,“我要留在这里。”
来自广西的小刘刚刚获得香港赛马会的工作机会,虽然父母希望她回去,但性格倔强的她决心留下来闯一闯,“再不折腾就老了。”
“无论回到故乡,还是留下闯荡,在香港经历的酸甜苦辣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小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