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海归” 出国留学要慎重考虑
说自己是“海带”其实有点尴尬,但细想想,搞成这样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是对留学的期望值太高,当时全家的想法是国外的文凭比国内的好,毕业了最好能留在国外,实在不行回国也可以找一个好工作。所以高中一毕业,父母就借钱送我出了国。二是在国外圈子太小,国外学习、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因为语言不行,我结交的几乎都是中国朋友。三是没学到多少东西,几年下来感觉除了英语比出国时有点长进,其他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
毕业后,像我这样的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太多了,找工作很难,所以只能回来。回国后发现工作也不好找,好的工作,人家不要我,一般的工作,工资低,实在放不下面子去上班。目前,我在朋友这里的英语培训班帮忙,发现这几年出国留学的越来越多,培训班里的学生也大都为出国准备。我想劝劝他们的父母,选择出国留学时,还是要慎重考虑,不要期望值太高。另外在国外时,应该多学点拿得出手的东西,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出国留学要选择国家急需专业
对于出国留学,我最大的感受是,在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尽量要选择国家急需、且在目前培养水平上和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的专业去学习,牢牢把握国家需求。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的瑞士制表人才培养,在世界上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在我看来,如果付出比较大的经济成本,选择出国学习一个国内培养水平本来就不错的专业,必要性不大,回国后在求职上并没有显著优势。
从我的自身工作出发,就我参加的高校招聘而言,录用一个“海归”首先要看的就是他的学科方向,看他的研究领域能不能符合未来整个学院的整体规划。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
具体的专业选择上,我认为这是动态变化的。细心的家长、学生不妨了解一下最近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热门专业变迁,很值得思考,这期间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国家战略需求、社会价值导向等的变化投射在了就业市场上。因此,家长、考生在选择时不妨眼光放长远些,结合自身兴趣通盘考虑。
今天招“海归”更有的放矢
提起“海归”,最大的体会就是它从稀缺、高高在上的感觉变成了身边的平常存在,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现有教职员工中30%左右都有海外留学经历。而随着这种变化,用人单位对待“海归”的态度、招聘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应该说,和十几年前面对“海归”的来者不拒相比,现在更理性、更有的放矢。
从我们学校来看,在引进理念上,注重以下几点:一是科研潜力;二是学科特色,分拔高和拓展两个方向,在充实已有优势学科人才的基础上,更注重根据发展需求填补学科空白;三是道德品质。
过去,国内高校习惯于在“家”里等着,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招聘会开在了国外,甚至亲自去已经看中的人才家中游说,在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再由他推荐其他人选,组建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