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蒙特利尔快一年了,如大多数博士生一样,我的时间集中在上课、科研和生活打理上:工作日是教室、实验室和家三点一线的生活;周末买菜、做饭、打扫屋子,窝在家里看电影或者去体育馆打球。这一年里,我从一个本科生过渡到博士生,也开始了独立的科研和生活:从依赖导师做实验到自己探索方法,从完全不会下厨到做得一两道拿手好菜,从无节制购物到合理网购,从一脸无知地听课到主动研究导师的背景。一年的海外学习不仅让我养成了更加系统的科研习惯,而且也使我在思维和生活上走向了独立和成熟。
独立科研
我意识到独立科研的重要性源自学校组织的一次学术会议,当时我和实验室的其他几个博士生都参与了这次会议。可是那天我很郁闷,因为我发现了自己身上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参加那个会议仅仅是为了会议之后的美食,而丝毫没有留心会议的内容。但在我专注吃东西的时候,我看到其他几位博士生在主动和教授们聊科研。当时我顿觉自惭形秽,意识到自己在科研方面的问题所在:习惯了跟随导师做事,习惯了被分配任务,习惯了埋头做自己的工作而认为别人的研究与自己无关。其实从读博开始,我就需要独立承担科研项目了,导师不再为我分配任务和指导实验,只是和我商量下一步实验怎么做或者某个点子够不够好。也就是说,我该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了。但显然我做得远远不够。
刚从本科毕业时,我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一定的科研训练并且小有成果,只需经过博士导师的培训就能做一个合格的科研者了。可读博之后我才发现,导师总是非常忙,想从导师那里得到系统的训练其实很难。这时我又把求助的目光放在了同门学习的“前辈”身上。我的导师手下除了我这个刚从本科毕业的博士生之外,还有两个刚刚招进来的博士生,他们已经在国内完成了2~3年的硕士训练,因此科研经验比我丰富。刚进实验室的时候,我曾希望他们能教我如何做实验,甚至能够把实验计划告诉我,可我很快发现这也不可行:一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占用别人的时间总不太好意思;二来我意识到其他人做实验都很独立,不像我这样事事想求助于他人。鉴于这样的原因,再加上那次学术会议的刺激,我决定锻炼自己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
从那以后,我尽力摆脱掉依赖他人的想法,开始自己摸索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搜索与专业相关的论文,从前人的文章中搜索实验细节,寻找新点子。但独立科研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专注自己的实验很重要,但也要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通过与别人比较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比如,我在实验室的共享文件中看到其他人整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比自己的更加合理时,我就借鉴了别人的方法,借此提高了自己的效率。同时,在自己无法确定答案的时候,我主动去找导师交流,从交流中了解他在读博的时候遇到类似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并且看到了他思考问题的方式,见微知著。我渐渐认识到,适时的交流可以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方法体系,因为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总是最适合自己的,并且能够持久使用。
独立科研的能力还可以在团队合作中磨练。团队中的成员分工不同,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实现团队利益的最大化。中国留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经常被前辈们批判,因为中国留学生通常性格比较内敛,不善于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研究生课程有很多需要团队合作来做课程项目的情况,许多中国留学生要么喜欢扎堆,要么单打独斗,不与人合作。就我的经验来看,与外国同学组成一个2~3人的小团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在一门和我的博士项目相关的课程上,我和一个化工系的中东女生组成了一组,我们两个各有所长:她对水环境监测很有研究,我对电化学比较熟悉;她做事细腻,我思维灵活。当我们一起讨论作业和项目时,两人的优势相结合便能使结果最优化,写出的方案也能集两人之所长。此外,做助教也是一种锻炼自己独立性和领导力的好方式,因为助教需要站在一个指导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包括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你的意图等。而且,做助教也能更清楚地看到本地学生是如何合作的,能学习如何协调不同性格的学生共同做好一个研究项目。
除导师和同学外,任课教授也是非常好的资源。博士生选择的往往是和自己的课题相关的课程,这样在今后实验中如果遇到问题就能找当年授课的老师请教。本科课程对专业的理解具有启蒙作用,而研究生课程能够提供给我们的则不仅仅是几个讲解者、几本专业书和一些参考文献,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教授能够向我们展示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为我们提供潜在的学术资源,并让我们有可能与之建立一种长期交流的师生关系。
根据这一年的过渡经历,我总结了几个锻炼自己独立科研能力的方法:关注前辈的研究方法和习惯并加以借鉴;带着问题跟导师交流,解决疑惑;注重团队合作,利用不同专业的特点;做助教,尝试站在指导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和授课老师交流,加深对自己所做课题的了解。
独立思考
还没出国的时候,我曾经把留学的作用想得过于强大,以为自己留两年学就能成为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出国之后我才发现,牛人都是真材实料的,抱着镀金的想法来念书,以为溜一圈回去就能有所成就的想法如同白日做梦。近年来“海龟”太多,留学背景在找工作的时候也许有所帮助,但是长久的个人发展只能靠实力保证。我常常听说很多留学生用看书、写文章来打发异国生活的孤寂,这种“业余爱好”其实正是留学生积累实力的重要途径。我有一个朋友从中科大本科毕业后过来读博士,他非常喜欢读科学家传记,比如《富兰克林自传》。从传记中他能体会到那些伟人如何获得灵感,如何思考生活见闻并应用于科学研究。他告诉我,他在这边一年的读书量远远超过他人生前23年的读书总量。每到夜深人静读书的时候,也是他灵感跳跃的时候。读书的积累使他遇到问题时总是追根溯源,比如以半导体的观点解释电化学中的电子转移,甚至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女朋友的去留等等。简言之,他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以他所理解的另一套理论去解释,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去思考解决办法,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维体系。由此可见,思想的成熟不是换一个环境就能得到的,一样得通过积累、挫折、沉思才能沉淀出来。
我认为出国的一大意义在于能够使人客观地了解中国,了解国人,了解自己。加拿大的言论非常自由,相比国内的同学,留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渠道去了解新闻事实,有更多的角度了解国计民生。留学生通过多关注国内外新闻、名人言论和微博,对各种信息加以辨别和思考,可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走出国门也意味着我们能见到更多不同的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们可以从这些不同背景的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加拿大像一个大熔炉,有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和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交流,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国内外事件,辨证地思考诸如国际环境和个人发展的问题,这也是留学的重要意义之一。
独立生活
对于我这个本科阶段长期吃食堂、住宿舍的人而言,租房和开火做饭这两件事既新鲜又痛苦。博士生在工作日很难抽出时间去买菜,于是我通常会在周末花上两个小时购买肉食和蔬菜,买回来后立刻进行清洗、腌渍等处理,以保证在工作日方便直接烹饪。超市每周都会出售不同的打折食品,如果购买打折食品,那么每周饮食消费就能降低到30~40加元。就做菜而言,当然是简单、快速最好。大部分留学生都是从积极买菜做饭、挑战新口味慢慢变成能省事就省事,把冰箱里的几样东西排列组合就能凑合一顿。我通常会在周末做得丰盛点,工作日则删繁就简,常常带饭盒。在购物方面,为了节省开支,留学生可以等待商场的打折时期。换季购物是最合理的,比如可以在冬天快结束时购买冬靴,价格将会是冬天的一半。如果需要购买贵重物品,则可以多关注购物网站。
这一年里找房子和搬家的经历也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是单独住还是和室友分租,家具是买新的还是二手的,房子性价比如何,搬家是找搬家公司还是找朋友等等。在这一年中,我租过不同的房子,搬过几次家,次次都折腾到不想再搬。在蒙特利尔甚至整个北美,租房一般都是签一年的租约,中途转租不仅需要找租客、找新房,还要交额外的费用,所以租房一般都要谨慎,需要看好房子并与室友商量好之后再做决定。至于是单独住还是找室友合租,大家要看各自所需,因为两者各有利弊:单独住的同学回家后面对四壁会觉得孤寂,可是做饭、洗碗、打扫卫生等都可以随自己的心意;合租的话虽然回家后有人陪伴,却又容易和室友起矛盾,不过分租的费用往往比单独住要低100加元左右。
我前后和三个室友合租过。第一个室友是个本科生,比较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结果是我们很难共同打理宿舍卫生;第二个室友非常随和,我们相处得很好,可是后来她毕业去了美国;第三个室友比较在乎私人空间的安静和公共空间的卫生,与她相比我则显得有些邋遢了。可是比起回家之后孤孤单单的,我还是比较习惯有人一起合住,即使有时会有矛盾,但通过交流一般都能解决问题。此外,近距离相处还能使我学到室友身上的品质,也让自己学会如何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身在异乡,而且处在这个一切都不确定的年纪,常常会有很多苦恼:有时候饭菜做得太难吃,或是不知道第二天吃什么;有时候科研不顺利,又觉得太累,而且没有进展也觉得对不住导师;也有时候苦恼为什么自己的英语如此差。不过,更多的时候留学生在异国感到的是寂寞。尽管我所在的学校位于市中心,学校里华人也不少,但我依然感到自己是在独行。留学的过程不仅是求知,也是身心的考验和磨砺,它有艳丽明朗的色彩,也有灰暗沮丧的一面。正是在这样的磨练中,我们不断发现新的自己,经历着身体和心灵的共同成长。
(本文选自《新东方英语》杂志2013年6月号,作者:几维)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