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法国之前,王彦文就读于山西省实验中学,是省重点。做过班长、学校话剧社社长的她喜欢折腾。高二时,觉得实验中学“没那么好玩了”,就决定出国留学。其实,留学的想法在她初三时便已萌生,“当时读曾子墨的《墨迹》,希望能做她那样独立的女性,想到法国读个好大学,毕业后在投行工作”。
按王彦文的计划,本来是到国外读大学,“后来想,反正要留学,如果先出国念高中,对申请大学也许更有利”。出于审慎态度,在拿到留学中介所提供的各学校的资料后,她和家人仔细进行了比较,最终选定法国的一所高中,“也到学校的官网上去看,看介绍很不错”。到学校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在提供的资料上说,AP(大学预修)课程要开到十几门,其实只开到一半左右;学校招收国际学生不久,关于国际学生的管理机制还不太完善;再加上学校所在的地方较偏,每天下午2点40分放学后,寄宿家庭接我回去就不再出门,我就对着一台电脑。当时偶尔出一次门,我都觉得很新鲜”。
除学校、家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外,更让王彦文苦闷的是没有朋友。以至于一向开朗的王彦文,变得呆呆的,也不爱说话。“转到新的学校后,竟然适应了一个月,就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对小留学生面对的种种压力,专家建议,首先要和父母保持良好关系。她认为,如果有父母这根线远远地牵着,孩子有苦闷,至少有可倾诉的对象。从孩子的角度而言,也不要报喜不报忧,应该多和父母沟通,“不要一个人过度承担,这个年龄也承担不了”;其次,“交朋友”非常重要,“这决定了孩子在学校的精神状态”。在她看来,需要借助父母的智慧或者凭借自己的能力建立一个良好的朋友圈子。
编辑推荐:
留学话题:留学微镜头
专家:出国留学专业一一解读
世界各国大学及专业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