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期,不少学生会选择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而在这十多年间,更多的家长开始考虑让自己的孩子高中时甚至初中时就出国留学。这种做法常常被周遭的亲戚朋友“敲警钟”:一方面,孩子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孩子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都令家长担心;另一方面,国外的中学教育真的比国内好吗?究竟好在哪里?这两大问题无疑引起了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关注。
【低龄留学大揭秘】
国内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部就班:一入学就定下目标,依据相同的模式,相对而言缺乏个性化和创造力。学校更注重 “灌输”而不是“引导”,学生对于个人的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既模糊不清,又缺乏主动探知的动力和方法。
现在已经有不少父母意识到孩子教育问题的这一严峻现实。他们有心放手,但却不敢让孩子们“走”太远。解放孩子的天性,任其自由成长固然美好。但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大多数孩子还是无奈地在老师、父母乃至老一辈的眼皮子底下被“圈养”。想要“放养”谈何容易!
究竟该不该送自己的孩子出国读中学?现实与愿望之间,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探索尝试?具体的案例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
【小留学生大成长】
反方观点: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不强,吃不起苦。送到国外恐怕没有办法自理生活。
正方观点:正因为现在的孩子缺乏自理能力,送孩子出国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案例1
作为家里三代单传的独生孙子,中学生小明性格大大咧咧,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特别宠他,也养成了他骄奢的性格,他对长辈的态度也不是很好。因为身边有很多同学都出国了,他也坚持让他爸妈送他出国读书。爷爷奶奶坚决反对,舍不得孙子一个人出国吃苦。但是父母却有不同看法,觉得这孩子的确是被宠坏了,送他出去锻炼下也好,最终决定送孩子出国。
事实上,生活总是向着美好发展,该学生在美国高中读了一段时间的书后,学会了独立生活,会自己洗衣服、做饭(这在之前的家庭生活中完全没有触及),暑假回国后也更关心和体谅父母了。
反方观点:很多孩子读书不用功,非常调皮,在中国也读不好书,去美国父母不在身边更加无法无天了。
正方观点:很多在中国不好的孩子并不代表他不是读书的料,可能是孩子不适合中国的教育体制。
案例2
一个到美国留学的高中生,在国内高中读书时一直受到老师的训导,成绩一塌糊涂,又调皮,班主任基本对他持放弃的态度。父母是工厂里面的高管,常年在外出差,没有太多精力顾及到自己的小孩。
因此家庭讨论,把孩子送到美国读高中,孩子虽然调皮点,但思维非常敏捷,很多问题一点就通,而这种自由开放的天性恰好适合美国的教育理念,并适时地引导学生产生对将来异国留学的信心。后来该学生在美国的经历恰恰印证了这一判断:学习如鱼得水,成绩也步步高升,达到3.8+(美国高中的总分为4.0)。还参加了校内篮球队,个人充满自信,在群体中也出类拔萃。
反方观点: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比美国更加扎实,在中国读完高中后,去美国读大学也不错。
正方观点:虽然美国教育不像中国教育那样给学生安排很多课程,但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且在美国读高中将来申请美国的大学更加容易。
案例3
之前有位美国校长来中国访问,看到中国学生每天要上这么多课还要做很多回家作业非常吃惊:你们花那么多时间来上课和做作业,哪有时间思考呢?某高中生,成绩也还不错。本来父母想让孩子高中读完再到美国读本科,后来想晚出国不如早出国,将来进美国大学也更加有优势,于是在高一结束后送孩子去美国念11年级。
该学生就读于美国佛罗里达的一所走读高中,读书、表现都非常好,全年级第一,还在高中部开了个中文俱乐部,给学校师生教导中文,又代表学校拿了全州的数学竞赛的一等奖。现在校长和老师都主动要为他申请大学写推荐信,他的父母也特别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