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去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在系里听到风言风语,说是中国留学生只喜欢与中国人做室友。有一次有个教授就在我面前嘀咕:“那英语怎么提高?怎么能了解美国文化?”为了不加强他们的这种印象,我就铁了心找美国人当室友。
“不”的意思就是“不”
第一个美国室友搬家的第一天,就和我遭遇了文化碰撞。她的家私里面,该有的东西几乎什么都没有,不该有的她都有。先搬上来的是一盆植物,再搬上来的还是植物,看她搬到第五盆时,我的好奇心就爆炸了。从窗户望去,她的小车里面竟然全是植物。干坐着看她忙乎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就动身给她帮忙。她很客气地说: “不用,不过真的很谢谢你。”我觉得她只是客气一下,一边跟她下楼,一边说:“没关系,我反正也没什么事。”然后就准备去拿一盆植物。不料,她冲着我大声嚷:“我说了不用,你知道‘不’的意思吗?‘不’的意思就是‘不’!” 后来,我发现,美国人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相比之下,中国人共享的东西就要多得多,似乎都有一个量化的、能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标准。而美国人的标准就像一个万花筒,千变万化。当然,美国人也有一些共享的东西,如对个体的尊重、对私人空间的保护等。但有时太过于注重个体,也会显得过分敏感和脆弱。
该死的英语单词“No”
后来,我又有了一个美国新室友,彼此关系还处得比较融洽。有一天,我自己下厨做了几个拿手菜,并给室友品尝。她尝了一下,连说好吃。我便说,那你就多吃点吧。她说:“不了,谢谢。”我并没理会,而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又多劝了一句:“再吃点吧,真的很好吃。” 这时,我看到她的脸色立刻变了,似乎受了很大侮辱。我马上想起了那位前室友在搬植物时的表现,以及她嚷出来的“No means No!” 我这才恍然。不禁抱怨起那该死的英语单词No!它的意思怎么连一个GRE、托福高分的中国博士生都难以弄明白呢?后来,随着在美国时间的延续,我才渐渐领悟到了,其实,这不是我的错,也不是我室友的错,这就是由于中美两国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妈妈没有和我预约,不能进来。”
再后来,我的另一个美国室友就更加神奇了。有一天,她的母亲来看望她,听到门铃后,她从门眼里望出去,但她并不前去开门,而是把头转向我,用惊诧的口吻说: “是我妈。她怎么来了?为什么没有和我预约呢?”接着就蹑手蹑脚地躲了起来。我问她,“既然是你妈妈,为什么不让她进来呢?”她瞪大眼睛:“干嘛让她进来?她又没有和我预约。”这时,她妈妈按了一会门铃,看一直没人开门,以为女儿不在,就悻悻地离开了。几天过后,我的室友还在为她妈妈没有事先预约就来看她而生气,可在我这个东方人看来,母亲开车几十分钟专程来看女儿,无论打没打招呼,女儿自然都要好好接待啊。从这件小事也让我感受到了,美国的个人空间概念是不分长幼亲疏的,有时候,美国人的“大义灭亲”还真一点都不含糊呢。
编辑推荐:
必备:出国留学能力评测
各国最容易就业的留学专业
经典案例:留学成功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