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到国外,再回到国内,“海归”在大众眼中,就像是身上镀了一层金,回国后可以找到高薪职业,从此衣食无忧。然而,在留洋学子光鲜亮丽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舍与得”的博弈。
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近34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5万人,增长了19.32%;然而,每年“海归”人数也增加了5.13万人,增长了38.08%。由此看出,每年从国外回来的学子人数在大幅增长。然而据调查,如今“海归”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这样的结果显然跟很多人出国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人们不禁要问: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出国留学呢?
留学热:理性深造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国内就业市场回归到理性化,各个就业单位对于“海归”的认识也更加客观理性。小刘从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后,选择到英国去就读工商管理,继续读研深造一年。但是回国后,并没有如愿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家待业两年,小刘仍没觅得“良木而栖”。面对笔者的采访,小刘说:“大学毕业后身边出国的同学很多,当时头脑一热也就跟着出国了,真是悔不当初啊!”对于此事,社会学者、原辽宁师范大学教授赵秀山表示,对于现在留学市场的扩大化,出国留学是“炼金”还是“镀金”,大家都希望是前者,但如果只是出国留学拿张文凭,或者打工只求赚钱,那都是不现实的,最终只能成为后者。目前,市场已经理性看待“海归”,如果“海归”们自己反倒不能理性看待,也许只能做一只无法出人头地的“海龟”了。
回国后:摆正心态
笔者在我市最近的一场招聘会上碰到了正在找工作的小宋,他对笔者说:“出国深造5年,没想到回国找工作,只有3000元的底薪,心里真是不平。”归国后,在我市一家外企已担任高管的张经理表示“走向成功不可能有捷径,我奉劝师弟师妹们千万别抱有太多的幻想。回国后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摆正自己的心态,从基层做起,不要追求一步登天。”大连医科大学教研组主任孙老师指出:“我带过的学生中,有很多选择出国继续深造,但回国后的发展最终还要看学生个人能力。”
提升留学价值
要从留学本质出发
赵秀山教授认为,对于留学的话题一直是家长和学生很关注的问题。学生热衷出国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大学期间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而言,大部分会选择留在国外就业;而另一种抱着出国可以混个好学历的心态出国的学生,这样的“海归”含金率其实并不高。这样的“海归”,回国后也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使得这些“海归”失落感增强。赵教授同时表示,出国留学是件好事情,但是一定要理性面对,不要“一窝蜂”选择出国。学生出国后想提高自己自身的素质,不仅要靠理论知识,而且要在国外注重积累实践的经验,这样回国后才会成为抢手人才。
此外赵教授还建议广大家长,选择出国一定要等孩子人生观、价值观成熟后再出国。留学生处境悲惨、生活拮据等不好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出国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理性对待,要真正为求知而留学,‘炼金’比‘镀金’更重要。”赵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