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出国留学热的升温,“垃圾留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概括起来,“垃圾留学”有几个基本特点:一是一些学生在国内无法进本科、甚至无法进高职高专,想出国留学,获得本科学历,或者有大学可上;二是一些国内教育中介和海外教育机构,看准这一市场需求,降低招生门槛,广揽生源;三是这些留学生在国外求学,由于自我管理能力差,以及有的国外教育机构管理不严,造成整个留学生涯,基本上就是在混日子,一些留学生在国外几年,一直混在华人圈中,连语言关也没过。
对于“垃圾留学”的发生,普遍认为有几方面原因,其一,家长、学生盲目选择,没有对留学做全面的了解和规划,受留学机构和境外教育机构蛊惑;其二,对留学中介、境外教育机构在国内的招生监管不够,出现“留学欺诈”;其三,我国社会的“学历情结”,尤其是对“洋学历”的崇拜,为这一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但在笔者看来,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这就是国内教育资源的封闭,某种程度催生了“垃圾留学”。需要注意的是,与选择境外优质高等教育的优秀学生不同,遭遇“垃圾留学”者,更多追求的是有学可上,但我国高等教育,却没有给他们提供这种选择的空间。
首先,高职高专招生、培养,未实行宽进严出。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目前在大部分省区还实行统一分数线控制,考生没有达到分数要求,也就无法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子女没有达到录取分数要求的家庭,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极有可能送孩子出国留学。
其次,我国高职高专、民办本科低人一等。因为在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中,这类高等教育,是“层次”不高、受到歧视的。而出国求学,好歹可拿到一张“洋文凭”,非但不会遭到歧视,还可能得到优待。
再次,我国各类教育缺乏流通的渠道。在美国的社区学院求学,可以获得副学士学位,以社区学院的成绩,可以申请到名校读书。与之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缺乏健全的互通渠道,读高职高专的学生,只能拿到毕业证书没有学位证书,要再读全日制本科,必须参加专升本考试,才可获得本科证书、学士学位。
所以,开放高等教育,打破计划体制对学校发展的羁绊,让受教育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通过开放来促进各类教育、学校间的平等竞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元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