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一方面,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希望了解中国,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变化,使自己能够掌握更多的中国元素,进而在未来的人生中获得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留学 ,向世界展现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培养对华友好人士。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清华大学和美国黑石集团联合在清华大学设立了苏世明学者项目,希望采用“课内与课外结合”“扁平化、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培养能够“了解中国社会、理解中国文化,有志于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努力为崛起中的中国与变化中的世界作出重要贡献”的未来领袖。既然是希望“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显然该项目的招生对象就应该是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遍布全球的学生。实际上,苏世明学者项目就是采取分区招生制,其中20%的学生来自中国大陆,45%来自美国,35%来自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希望全球的学生能够在一起互相学习与交流。
无独有偶,另外一个相类似的项目——在北京大学设立的“燕京学堂计划”也是面向全球招生,其中约三分之一来自国内院校,三分之二来自国际院校,并且所有学生集中住宿。可见这两个举世瞩目的国际交流项目都很在意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彼此深层次的交流,并在招生、教学、住宿等环节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计。其主要动因是主办方希望一方面促进国内学生达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目标,另外一方面让全世界不同地区与国度的学生能够广交朋友,并最终推动“国家之间、人民之间加强合作”。
这说明各方人士已经开始在积极推动在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全方位接触与交流。笔者认为,让留学生国学生彼此广交朋友,让他们在课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比让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因为让留学生在中国广交朋友,不但有助于从各方面推动这些来华留学生的发展,而且显然有助于中国在不久的将来收获更多“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然而,目前来华留学生校园里国学生交朋友的整体情况却不太让人满意。
笔者以在华韩国留学生为例,通过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11年一般研究项目“在华韩国学生的就业期望研究”课题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从整体而言,韩国留学生除了在课堂外,平时国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并不多,这不但妨碍了他们的学习,也制约了他们的就业。“不能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获取就业信息”成为韩国留学生求职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并且已经严重影响了很多韩国留学生的实际求职。相反,那些国学生以及学校老师交流更多,参与校园的各种社团、集体活动更多的韩国留学生,他们的学业成绩表现得更加优秀,就业质量也明显更好,包括找到最为满意的工作、找到起薪更高的工作的概率都明显更高。
因此,一方面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在中国求学要积极融入校园环境,积极参与各项班级、校园的集体活动,以及在校园中要广交朋友、建立起尽可能多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也要积极促成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各方面深层次的接触与交流。显然,这单纯靠几个“明星”项目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世明学者项目的贺信中所言,“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
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内高校认识到了让在华留学生广交朋友的重要性,并开始了一些试点性的举措。比如,清华大学已经在实验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混住的项目,得到了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的热烈响应。而且,在一些很有中国特色的集体活动中,越来越多地出现留学生的身影,比如在“一二·九革命歌曲演唱”活动中,很多院系的外国留学生也参与其中,组成亲友团、帮助化妆等等。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人民的好朋友,高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因此,人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不要让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大多局限在课堂与书本,而是要让留学生了解到身边中国人的友善、自信与活力;不要让中国文化的宣传局限在正规媒体等正式渠道,而是应该让校园里的每位学生与老师,都成为宣传中国的形象大使。
总之,让留学生和国内学生在各种日常活动中展开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彼此成为真心朋友,发挥校园中普通师生与活动等种种非正式渠道的作用,这将是一个有助于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扩大对中国友善人群的规模、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等事半功倍的举措。
> 精彩推荐
[v视频] 2014年的香港留学有哪些变化?
[专 题] 香港名校申请规划班规划些什么
[排 名] 2014/15QS世界大学排名7所香港大学排名
[汇 总] 2015香港硕士申请难度加大如何"攻坚"?
[专 业] 2015年各香港高校金融硕士申请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