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坐下来慢慢回忆在美国的生活好像是第一次。我已经口述过无数次的那些经历,今天终于要被记在纸上,分享给需要经验和帮助的同学们。
从小到大,我一直不清楚自己的定位或者目标,只知道我不期望高中三年的题海和大学的anarchy。父母曾经问过我有没有考虑过出国,我的答案一直是否定,直到我上了高中。成堆的作业让我措手不及,老师对于高考的态度和对于学生的态度令我咂舌。于是我在开学三个月后,决定要出国。留学在我的心里一直是个很抽象但是及其具体的概念。飞越太平洋,各样的人都讲着英语,听的是节奏感强的黑人rap,在学校学的是不一样的学科,人们崇拜户外运动的能手,尊重你的宗教信仰。我光是听着这些故事我就难以克制的激动,唯一让我犹豫的是我对于国内生活的留恋,并不单是熟悉的食物,沟通方式,还有家人的陪伴。但是我义无反顾地出去了。因为在父母身边,我看到的可能永远不是真实的世界。
我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天主教女校里,借住在寄宿家庭里。学校的规模不大,400人不到,国际生相对的也不多,只有15人左右(当然了,全部都是女生)我们的学校叫做Villa Maria Academy,我们的校长也建立了一个相对的男校,Cathedral Preparatory School。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和建校的先后顺序,两所学校并没有所有过多的交集。我们拥有的AP课程有些微区别,并且不共享师资。唯一的交集就是一些运动队的训练和一些学校官方的舞会。男校靠近湖边,与学校融为一体的是一座装饰华丽的尖顶基督教教堂。男校规模比女校大,并且拥有一座以男校命名的综合运动场(现在已经改为男女校共同命名)。这个运动场是男女校共用的,内含操场,观众席,小吃店和广播室。操场可做足球场,橄榄球场或田径场。
女校的高中部规模稍小,但是整所校园占地面积大,因为占地里包括“小维拉”,这是我们学校的儿童部,大部分都是3至12岁的小孩子。不像高中部只有女生,儿童部包含男生与女生。因为我就读在女校,所以有机会经常在小维拉做志愿者,俗称做service hour。女校的学生清一色都是女生,但是老师有男性教师,他们并不占少数。学校的老师团结上进,个性十足。每个老师难易度都不同,并且认真程度也不同。以我们学校来讲,99%的老师都是非常认真的,剩余的老师则需要更集中精神在工作上。我在维拉待了仅仅一年,就遇到了很多我喜欢的老师。像是我的十年级英语老师:CF,宗教老师:Ms.Solic,美术老师:Mrs.Alesso。每个老师都很友善,特别是美术老师,对所有的同学都是笑容满面。CF相对来说就比较个性了,她特立独行,从来都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做人与教书,这种独特的个性与教育方式也使她拥有了一批狂热的粉丝,包括我。
校园里的老师与同学是像一个大家庭。导致这种奇妙的关系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是因为我住的城市,伊利特别小,几乎家里的长辈都是从同一所学校里出来的,也许多老师是从女校或者男校毕业的。第二是因为共同的信仰,基督教徒之间的关系就像家人一样。在同一个教会里的人关系更近,甚至老师的父母和同学的爷爷奶奶都是聊得来的会友。
我在伊利第一次跟住家去教堂祷告的时候,留在教堂里参与了他们的冷餐会。在那里,我碰到了一个维拉的数学老师,一个维拉十二年级的学姐,并且一些轰爸轰妈的多年好友。住家领着我去跟他们的好友打招呼,介绍道:“这是我们家里新来的国际生,叫做Angela。她是十年级生,也在维拉读书。”这时对方就会开始询问我,要在美国待几年,喜不喜欢美国,吃的习惯吗,住的怎么样。我一一回答后,会顺便夸一下我住家做菜做的好,照顾人很周到,这些都是真心话,我平常也会跟我住家讲,所以不要觉得赞赏住家或者其他人是一种拍马屁的阿谀奉承的行为。这种时候,你说的真心话都是对住家最好的反馈。(前提是住家性格好,心态好哦,不缺个别很刻薄的住家)
说到与住家相处,这也是美国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除非你是住校)。我的住家是一大家子人,包括爸妈与五个孩子。大哥Hans是27岁,最小的Julia是17岁,中间夹着二哥Andy,三姐Gwen,四哥Max。爸妈分别叫Paul,Gretchen。除了还在读高中的Julia,其他的四个孩子都在外工作。这个家里,除了轰妈Gretchen,都是从男校和女校就读或毕业的。Gretchen以前在明尼苏达州读书,是嫁到伊利的,所以没有在维拉读书。住家经常去轰爷爷轰奶奶家吃饭聊天,通常是周天晚上去他们家吃晚饭。爷爷奶奶也经常会开车到我们家来吃brunch。brunch是breakfast和lunch的结合体,对于不在乎放假时的起床时间,懒得做早餐的美国人来讲,brunch简直是绝妙的偷懒好办法。但是我们家的brunch有些微区别,因为住家周天会去教堂做礼拜,爷爷奶奶也会一起去。礼拜过后,他们会一起开车回来,在家里做一些pancakes,泡一些咖啡,切一些新鲜水果。
跟住家住在一起的同学,通常不好意思跟住家提要求。比如你盖的被子太薄了,或者中午没吃饱,请一定要跟住家提出来。因为我住的地方是美国东北地区,比较冷,特别是入秋的时候,所以当时我就感觉被子的厚度不够了,当天就找住家要了一条厚厚的毯子。结果那天晚上真的有降温,窗外的风一直刮。美国人在这种方面真的比较直接,你如果冷了你就说,饿了你就吃,这样方便住家理解你,你也能更好地生活。你千万不要以为你是在别人家做客,主人家请你吃点心,你还要委婉拒绝几次,再“勉为其难”地吃几口。假如是在吃巧克力,美国人就喜欢你直接take one,然后好好品尝。如果是住家做的东西,不管是甜点还是正餐,你如果喜欢,就一定记得要夸赞住家,因为这样他们才知道你真正喜欢什么。出门在外生活情况颇多,重点看住家的性格和你自己的性格,无论怎么处理,只要你觉得妥当,就那样大胆去做,年轻人出错也是能被允许的。语言,处事方式,谈吐的用词,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你只要勇于表达,然后在错误中学习,你会被大家接受的。
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难度并不大,但是需要你认真努力。刚开始的一两个星期比较不熟悉是很正常的,但是你要放松心态并且多听多问。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上课听讲,积极提问。美国老师教课,要求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强。因为美国高中生的未来规划不一定是要上大学,或者是很好的大学,所以有些人只是纯粹混时间,上课并没有认真。老师讲课很快,有些难点不会一直纠缠,你要是开一下小差或者听不懂,那么那个难点就不理解了。
你需要做的是:在笔记上圈点或者标记,以便下课问老师。不要纠结着那点不放,因为老师讲课速度快,你必须紧跟着步调。通常知识点掌握到了就能够听懂老师讲的东西,所以不用着急,慢慢静下心来是可以听懂的。我的学校没有用使用统一的课本,也并不是按照单元和模块来教的(除了几何学)。化学,英语,历史,都是按照老师的意思来教,其实你看书预习或者复习的机会比较少(因为没有课本),唯一能复习的就是上课的笔记了。
我去年自九月份离开厦门就没有回国过,直到今年的六月份放暑假。十个月过得很快,快到我的冬装还没穿暖,就要换上夏装。回国后,我发现世界真的变小了。因为勇闯另一个大陆,说着第二门语言,过着一个人的生活,我的心境便不一样了。我目前已经十一年级了,面前的挑战还很多。今天能跟学弟学妹甚至学长学姐分享经验,我倍感荣幸。
希望我的这些故事对大家有帮助。
文章转自《新东方美国中学留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