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所学校,我想应从她的校训谈起。莱顿大学的校训为“Praesidium Libertatis”,译作“自由之棱堡”。语言的魅力就是这样,往往越简短的字符,越是耐人寻味。也许当我们读懂莱顿大学的校训时,更能感受到这座学府的独特魅力。
为自由而生
拉丁语Praesidium一般被译为“保护”或“保卫”,而这里以“棱堡”一词代替,实在是翻译家的匠心所在。作为一种军事防御系统,“棱堡”的历史大致要追溯到十六世纪中叶。火炮在战争中的大规模运用使得中世纪的高墙城堡变得不堪一击,人们不得不降低城墙的高度,逐渐以壕沟作为主要的战事防御建筑,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棱堡”模式。
莱顿大学及贯穿大学的运河
就像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高墙壁垒必定要在理性面前轰然倒塌,冰冷的城墙最终被更富于智慧的棱堡代替,当我们来到莱顿大学,竟也没能找到校园围墙。作为一座以城为校的学府,莱顿大学的主要建筑基本上分散在整个城市的各个角落。这样一座没有城墙的堡垒究竟是为何而建呢?如此追问时,我们便不得不将视线移至校训中的另一个词——“自由”。
莱顿大学博士生答辩室——1574年威廉王子奖励莱顿市民的房间
说到“自由”,含义实在太广了。而之所以将其加诸“棱堡”之前,我想不仅仅是因为1574年莱顿市民成功抵抗了西班牙的军队。据说为了奖励莱顿市民的英勇斗争,当时的莱顿领主威廉王子给了市民们两个选择:一是免税,另一个则是开办大学,而市民们选择了后者。也许他们认为,创立的大学将会在他们用生命捍卫的这片土地上长存。正如在莱顿大学执教20余年的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所说:“当我们接受真理时,更值得赞扬的是我们被赋予了自由,而绝非被迫要求。”后来的莱顿大学又成为欧洲最早实现宗教信仰自由的大学,并陆续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学者,曾一度成为欧洲大陆的学术中心。直到现在,莱顿大学仍然是一座世界公认的高等学府。
莱顿大学主楼
得其开放之精神
今天的莱顿大学已经与莱顿城融为一体,如果要用一个具体的形象来定义我所见到的莱顿大学,应该是水。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下,莱顿终年水汽氤氲,雨意迷离,除却莱顿大学海纳百川而终成其大的气魄,那种对于自由的执着与水的特质实在契合。她的气质就像莱顿城中的运河静静地流淌,穿行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声无息,以自己的方式滋养着这里的居民,在这里,我们甚至无法形容这座大学的具体位置。
莱顿大学接待室——接待王储及贵宾,陈列厅内展示历届莱顿杰出人物
莱顿大学培养的杰出人才爱因斯坦的肖像画
我们有幸进入到莱顿大学最神秘的主楼参观,这是由一所教堂改建的,原址正是威廉王子与市民们讨论奖励的地方。作为莱顿大学的学生,当在这里顺利完成学业时,便会被允许进入主楼的毕业生签名室签名。在这间签名室,我们找到了很多熟知的名字:丘吉尔、爱因斯坦、荷兰国王等。
英国著名政治家丘吉尔的签名
偶遇毕业生在签名室签名
日本的俳句作家蒲原宏曾赞叹说:“莱顿大学城,月色凉如冰。”实际上,蒲原宏也只是化用了中国诗人的名句。若论及莱顿大学与这座城市的脉脉深情,我想台湾诗人蒋勋的诗句或许更加贴切:我许诺你,永恒的阳光,水声花的摇曳,和另一种端详。
名校探访团成员与莱顿大学主楼馆长合影
文:郑潇 新东方欧亚教育德语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