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以优质的教学品质,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每年吸引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深造。那么很多咱们中国的申请人会问:德国教育到底和中国一样不一样呢?总说学术氛围自由开放,总说培养模式近乎“散养”,总说在德国读书灵活度很高,那么德国的大学课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通过这篇文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在德国读书时经历过的几种课堂教学形式,帮助大家对比中德课堂文化的异同吧。立即查看>>
1.Vorlesung(讲座课)
德国最常见的一种授课形式。说到这里,大家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个大大的、能容纳几百人的阶梯教室。但是德国的Vorlesung并不单指在阶梯教室进行的讲座课,在常规教室中上课,也叫做Vorlesung。在我的读研经历中,我和一百多人在一起上过Vorlesung,也和12个人一起上过Vorlesung。所以在我看来,课程全程由教授主导讲授的课程都叫做Vorlesung。
虽然课程由教授主导,但课堂氛围还是比较活跃的。有些教授允许学生在课程中途随时打断自己提问,针对学生的问题带着大家一起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授也会不断提出新问题,并随机选择同学加入讨论。比起国内大部分教授的照本宣科,在德国的Vorlesung上你很难开小差,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立即查看>>
2. Übung(练习课)/Tutorium(辅导课)
和Vorlesung不同,教授在Übung或者Tutorium上出现的频率就很低了,通常是由助教带着大家来做练习。有时候教授带的博士生或者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生也可以扮演助教的角色带着大家上课。在练习辅导课上,助教会帮助大家补充一部分课堂上没有时间讲的知识点,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大家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在很多德国大学,每上一次练习辅导课会拿到一个Übungschein,如果Übungschein的数量不够,是不允许注册参加期末考试的。
3. Seminar(研讨课)
这是对中国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门课。因为多数中国学生总是羞于在公开场合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而Seminar是一门“每个人都要说”,“不想说也得说”,“轮到你说你就要说”的课程。Seminar通常会采取小班教学的形式,课程内容是针对某一课堂主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时长15-30分钟不等。有时候小组是提前分配好组员,选出组长。有时候则是以个人形式来完成汇报。不论是组内作业还是个人汇报,大家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自己要汇报的内容,并从逻辑到用词上斟酌自己该如何顺利地完成这一次汇报。因为Seminar本身就有一层讨论的含义在里面,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讲完就算交差了,等着你的将是老师和同学们对你阐述内容的提问。没有足够的准备是做不到游刃有余,从容自在的。
立即查看>>
4. Exkursion (认识实习)
Exkursion类似国内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学生将进入专业相关企业进行短期的参观实践,通过实践学习或复习理论知识,趣味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我学习期间参加过两次Exkursion,一次为期3天,一次两天,都是去到和我专业相关的领域进行参观学习。参观过程中,还有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结合给我们讲解现有技术以及面临的问题,以及这个专业的前沿发展方向是什么。比起课堂上看不见摸不到的知识,Exkursion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也能更真切地感知到自己学习的知识未来会派上什么用场。立即咨询>>
以上就是德国大学常见的几种授课形式,当然,在你所有课程结束后还会迎来毕业论文Abschlussarbeit及毕业答辩Kolloquium,而Kolloquium和Seminar较为相似,也是针对你的论文做学术汇报,但形式要比Seminar严肃得多。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对德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形式有个初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