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天道酬勤是真理-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首页>顾问中心>杨甲甲>日志>(转)天道酬勤是真理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留学顾问杨甲甲

杨甲甲

美研业务高级经理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北京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上海 的顾问

    继续向杨甲甲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获取验证码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转)天道酬勤是真理

    2016-10-13

    胡静,毕业于北京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曾于中科院研究生院执教五年,现任北京新东方学校英联邦部门教研主管,主讲雅思阅读。

     

     

    (转)酬勤是真理——我的英语学习之路

    ◎ 文 / 胡静

    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呢?无数学生都问过这个问题,各位前辈和老师也都给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指导。在我看来,无论采用哪一种,都需要耐心和坚持才能看到功效。今天的教育界,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各种培训机构,都高举“兴趣”大旗,强调寓教于乐,可是孩子天生的兴趣本就各有不同,且英语并非我们的母语,原本就不是顺理成章应该感兴趣的科目,而英语的基本构成是几乎没有象形意味的26个字母,与以符号为起源的汉字体系有着极大的差别,要调整适应绝非朝夕可得。兴趣当然至关重要,可若只一味强调兴趣而忽略了耐力、坚忍、持之以恒的付出在学好英语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那就与先前一味强调“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同样片面。“酬勤”虽然看似老生常谈,但却是最久经检验且站得住脚的真理,是真正大巧若拙的金玉良言。

    大一下学期时,我曾跟听力老师交流过自己的苦恼:自从入学以来,我一直在早起听广播,课上认真听讲,课后按老师的要求练习听写和跟读磁带,该做的一样也没落下,为什么还是觉得听力没有什么进步呢?老师当时回答:“你别急,等到了大二再看。”我虽然心中嘀咕“这算什么回答”,但最终还是按捺下内心的疑惑,继续每天做好该做的功课。大二上学期进入第二个月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口语课上的一段五分钟视频我完全听懂了:不是靠半听半猜再结合画面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做到的,而是完全听懂了每个句子里的每个单词。那种明确知道自己格外清晰地听懂了每个单词的感觉,于我而言就像一场“顿悟”,终于明白听力老师说的原来是再朴实不过的真理。

    如今我也会把这个道理讲给自己的学生听。对于很多雅思考生来说,备考之路上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却仿佛看不到任何进步。要知道,树在向上长高之前,先要向下长牢根系,而扎根奠基时,地面上的部分往往看不出变化来。这跟英语学习先积累、再感受进步的过程颇为相似。学习中的考生们不是没有进步,而是时日尚浅,自己没有觉察到而已。少想,多做,一定酬勤。下面就说说我的英语学习之路吧。

    我的英语启蒙源于一件糗事

    我开始学英语时的环境比今天落后许多:首先,初一才开设英语课程;其次,全部的英语资料只有课本和与课本内容配套的朗读磁带;再次,我的父母对英语一窍不通,无法辅导我做任何额外的相关练习;最后一点,没什么课外辅导班可上。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后两点恐怕正是值得怀念的“good old days”,多么快乐的旧时光,可以省出大把时间来疯玩!然而,这样一来,那时自制力不强的我因为没有多余作业、没有父母督促、没有课外辅导课的压力,因此对待英语学习是十分漫不经心的。英语启蒙时,一开始是认识26个字母、学习音标和记忆简单词汇,课程进度缓慢,老师安排了很多带读带练,只要课上不开小差,下了课就可以合上书本去玩了。后来老师开始留课后作业,不过也只是简单的填空题,对照课文照抄一遍即可完成。至于口头朗读,老师没有指定跟读遍数,完全靠学生自觉。此时的我处于“树懒”状态,作业填好了答案,用眼睛看一遍句子就万事大吉,从不开口朗读了。

    然而,过了不久,我迎来了英语课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此时的课堂已经从单纯老师带读转为点学生逐一朗读。“幸运”躲过前几次的我最终还是中选了,由于从不进行课外练习,我一开口就舌头打结、嘴巴发涩。大概是表现得太糟糕了,英语老师从此记住了我,并在第二次课上再次点我朗读。那时不知死活的我并没有吸取第一次的丢人教训,课下依然没有好好练习,结果再次磕磕巴巴,坐下后还非常无耻地盘算:“已经连着点我两次了,下次总该放过我了吧?”殊不知老师自有老师的计划,第三次继续点我读。这下迟钝的我也终于觉醒了:原来不练习,发音是不会自动流利的!为了避免第四次当众丢人,我特意连续一周早起一小时,跟着磁带一遍遍练习即将讲到的下一课对话。老师果然很有默契地把这段最长的对话留给了我,而我则带着“终于可以一雪前耻”的气势,站起来一口气读完,连语音语调都尽量模仿到位。接下来的一整个学期,老师再也没点过我。而我倒是警钟长鸣,时时保持备战状态。而一旦开启跟读的习惯,再坚持下去倒也没那么困难了。

    现在回想这段经历,有几条心得值得分享:一、自尊心是种动力,能督促人为了不反复当众出丑而苦下功夫;二、儿童在英语学习初期自制力一般都不强,最好能有位老师或家长行使密集监督职责,开头多费些功夫将英语学习领上正轨,以后便会轻松许多;三、对于雅思考生这样即将成年或已成年的群体来说,自我密集监督是必要的,要痛下决心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起初可能比较痛苦,之后逐渐适应就好了。

    首先要有语言输入

    感谢我的妈妈,她从小给我培养起了爱读书的习惯,而且从不干涉我的阅读选择,不一味逼我多看“正书”、少看“杂书”。大学之前,我读的基本是国内著作或国外图书的中译本。中文书籍里,四大名著自然要读,但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和原振侠系列我也拿来就看。从课本外延的曹禺戏剧到老舍小说,以及乡土风格浓郁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甚至还有被后世称为“伤痕文学”的随笔记事,只要能从图书馆里借到的书,我通通来者不拒。翻译作品中,从可以算作“正书”的世界名著系列,到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我都读,一般是没有什么目的性地拿到什么读什么。我读过的世界名著有耳熟能详的《简•爱》《傲慢与偏见》《鲁滨逊漂流记》,也有相对小众些的《荒凉山庄》《包法利夫人》《野性的呼唤》等;读过的侦探小说有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波洛系列。科幻小说读过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这两本小说真是软科幻中的翘楚,那时我明明熟知书中内容,但每读一次还是随书里人物的际遇跌宕而紧张揪心;而艾萨克•阿西莫夫和亚瑟•克拉克两位硬科幻大师的作品我也爱不释手,前者的“机器人学三定律”成了举世公认的人工智能设置法则,而后者的《与拉玛相会》是我第一次在书里接触到地球之外的宏大宇宙。对于奇幻文学,我最先接触到的是《纳尼亚传奇》,后来才知道了《指环王》等等。上大学以后,我的专业是英语,于是这些看过中译本的作品,我大多会找到原著或英译本重新读。

    我当时其实仅仅是喜欢手不释卷的感觉,未必能多么深刻地领悟这些文字的真意。不过回想起来,这样看似没有计划、不加辨别的广泛阅读着实带来了许多好处。

    首先,可以接触各种文体文风。有些作者喜欢白描的叙事方法,文风干脆利落;有些作者长于巨细无遗的细节描绘,辞藻华丽;有些作者知识储备丰富,旁征博引;还有一些作者擅长严密的逻辑推理,文字充满说服力。这种多样性的接触有助于全方位地锻炼阅读的耐性和理解能力,中英文皆是如此。

    其次,能够增加语感。向老外请教语法问题,得到的往往不是诸如“此处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是非谓语动词后置作定语,所以动词前面不可再有is这个助动词”这样语法书般的学术性解释,而是“此处不应该有is,因为读着不顺”这样纯粹发乎于本能的感觉。“语感”并非故弄玄虚,恰恰是在浸淫一门语言后所生成的语言本能。不单母语如此,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是这样。

    再次,中译本有很多是大家翻译,可以欣赏优美的文笔。我是在很久以后才知道,原来中学时候读的巴尔扎克的那些小说的译者是傅雷,《普希金诗集》的译者是戈宝权,《泰戈尔散文诗全集》的译者是冰心。读这些大家翻译的文字不但有助于提升母语语感,而且对中英互译大有好处。我在为学生翻译剑桥雅思真题文章的原文时,都会在确定翻译内容准确后,抛开原文通读两遍译文,借助母语的语感调整文字,使其更加通顺。

    最后,先用母语了解大致内容后,再看英文原著时就可以不急于囫囵吞枣地探寻情节和结局,而是把更多的精力专注在语言本身。因此,我的中文阅读积累在整个英语专业学习时期给了我非常大的助益。本科时,老师要求每学期必看三部以上英文原著小说并提交读书报告,书单上推荐的许多书是我早已用中文看过不止一遍的作品,因此省去了许多查单词、查语法的功夫。而且由于知道情节走向,我在阅读英文原著时往往能更好地注意到作者的伏笔和铺垫,明白行文起承转合的匠心设计。

    所以,我给大家的阅读建议是,在不知道如何取舍的时候,索性别在取舍上犹豫,以免浪费太多时间,找一本自己能坚持看完一页的作品,然后坚持读下去就是了,阅读任何材料都是有用的输入。

    “重复”是不变的真理

    所有的学问大家在谈自己读书心得的时候,几乎都众口一词地提到了“重复”二字。只读一遍,就只得皮毛。同样一本书,看过第一遍很难全盘理解和贯通,“温故知新”着实是言简意赅地点出了自古而今的真理。因为享受阅读的过程,我从不抗拒重读那些喜欢的作品。高中时期我喜欢的《简•爱》和《傲慢与偏见》,在大学里我又各自读了原著四五遍。研究生时期我十分推崇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于是我将它作为我的论文研究对象,而且毕业以后基本每年还会再重读一遍。每看一次,我总能发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不单课本内容需要重复学习,其他材料其实也值得如此去做。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说法吧:“只要有心,用什么材料都可以学英语。如果觉得课本内容太过枯燥无聊,可以选择看英剧、美剧、英语电影或者听英文歌曲。”可是,兴高采烈去找这些材料来看或听的人大概不少,却未必人人都能借此提升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是这个方法不管用么?

    实情是,这些更加有趣的英语材料能否帮助一个人提升语言功底几乎完全取决于这个人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看剧也好,听歌也罢,第一遍一定是娱乐性享受大大多于知识性学习。能在国内各大网站上随便搜到的热剧金曲,大多数是已经通过了大量观众和听众的筛选甄别并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绝对有着相当的吸引力。第一遍观看或聆听的时候,会为剧情和旋律入迷是完全无可厚非的。可若是只看一遍就丢到一边再去寻找新的材料,则这一遍仅仅只是完成了一次观赏,能学到的语言点必定寥寥无几。更好的使用方法应该是:第一,先根据口碑和个人喜好选择某部电影、电视剧或某支金曲;第二,看/听第一遍时欣赏剧情和旋律,同时进一步确认是否为自己偏爱的风格和内容;第三,对于自己偏爱的风格和内容,用精读课本内容的态度和方式回到开头,重新看/听起。因为已经了解了大致内容,因此第二遍应该争取不看字幕或歌词,更多依赖耳朵来提取信息,检验自己能听懂多少。对于听不懂的地方,宜随时暂停、重放,至少反复听上三四遍。如果依然还有听不出来的地方,则对照字幕分析听不懂的原因:究竟是压根儿不认识那些词汇,还是自己的发音不正确导致听到正确的读音反应不出来。

    由此,用英语来看剧、听歌一定要首先认清目的:若想休息放松,则可广泛涉猎各种影视剧和歌曲,不厌其数目浩繁;可若是想借此更有兴趣地学英语,则“贵精不贵多”,先将一影一剧吃透了再说。

     

    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但也需沉下心来坚持,循序渐进。若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好的先生也很难教出得意弟子来。许多老话虽然看似陈词滥调,在这个求快的时代难免遭到蔑视。但潮流来来去去,经典却始终留存。历经岁月流传下来的那些老话才更有可能是“大巧若拙”的道理。要学好英语,除了兴趣,我们可能还需更多的坚持不懈、慢工细活,最后必定酬勤。

     

    更多详情
    -老师帮忙评估

    自身软实力标化成绩多维度为您评估留学录取率

    立即评估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杨甲甲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杨甲甲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