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律
处处放水,哪怕是提前定好的规矩就比如开篇那位姐妹提到的,你原本的规矩是,每天可以看20分钟手机。但马上到点,孩子还是跟你软磨硬泡:“求求你了,再让我看一会儿吧,最后10分钟?”你不想自己显得那么不近人情、“一言堂”,于是一再放水……结果今天30分钟,明天就是40分钟,后天直接变成1小时。这是尊重吗?也不是。这是在「模糊边界」。因为你内心的摇摆纠结,孩子看不到,他看到的只是,软磨硬泡一下,是有效果的。所以,他也不确定他不能踩的那个界限到底在哪。说实在的,为什么孩子会得寸进尺,挑战我们的底线?因为我们给了他这样的机会,让他能够在既定的规矩上来回扯皮。孩子不是不能“谈条件”,我也说过,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特别“听话“。我希望他们拥有审视规则、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能力。但前提是,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孩子的要求和我们的底线之间,才是可以商讨的空间。比如20分钟结束时,一集动画片还差5分钟看完。孩子们争取权益,“没看完难受,看完这集就关。”那我是OK的。但如果没有合理的理由、没有明确的原因、没有清晰的边界,无底线的耍浑,那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他们食言,时间到了还是不行动,就需要我们“板起脸”直接收回手机。
被拒绝的孩子,有情绪怎么办有人可能会说,我们直接通知了孩子结果,或者是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孩子不会有情绪、不高兴吗?姐妹儿,自信一点,把“吗”去掉。娃一定是轻则小哭,重则大闹。
我跟DD说,我要出差一周,他若是痛快同意,我反倒觉得失落呢。这个小没良心的,我走你一点也不难过?
我催着CC周末作业上午必须完成,她要是高高兴兴一口答应,我还觉得不正常,心说今天这是怎么了?
被拒绝不爽、发脾气是必然的。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种时候,才是尊重真正该“上桌”发挥作用的地方。拒绝时不需要有心理负担,但拒绝后,安抚孩子失落、难过、想要大哭一场的心情,才是表达尊重的关键。“我知道,妈妈要出差了,你舍不得我,哭着不愿意让我走。但决定已经做了,不能随意更改。”
“我愿意抱抱你、安抚你,承诺给你带礼物,回来一起出去玩补偿你!”“我也理解,放弃玩耍的时间,投入到“正事儿”写作业中,你肯定是不乐意的。但是规矩就是这样,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可以抱抱你、安慰你、跟你一起吐槽作业多,在你学习间隙准备一些零食缓解你的压力。我不会阴阳怪气:天天就知道玩,你还抱怨上了!”我有拒绝的权利,孩子也有伤心、发脾气的权利。真正的尊重,是我理解、包容、安抚此时此刻你的情绪和感受。相反,如果孩子因为被拒绝而哭闹耍赖闹脾气,我们强制他们不能哭,剥夺孩子发泄情绪的权利,甚至大声斥责他们,这才是真的不尊重。最后我想说,尊重,不等于事事询问孩子的意见,也不等于无限放宽限制,非要维持一个“老好人”的人设。
身为父母,一定要拥有被孩子“讨厌”的勇气。你一定要知道一句话:将来敢主动拒绝别人的孩子,都是先从无障碍接受“被拒绝”开始的。能够平常心地被拒绝,才能不玻璃心地拒绝别人。有些事情,需要我们“刚”一点;有些时候,“坏人”这个头衔也必须由我们来认领。孩子因此产生的失落、难过等负面情绪,也是他们必须要承受的,这在所难免。所谓人生无坦途,有一门成长的必修课,就叫接受遗憾。接受世界并不是围着我转、接受并不能事事遂愿。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活得不卑不亢,因为他们更懂得边界感。别人不会无底线纵容我,我自然也无需随意惯着谁。既不会成为欲望永远填不满的索取者,也不会成为不懂拒绝照单全收的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