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俞疫情日记4.19-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首页>顾问中心>李明帅>日志>【转载】-老俞疫情日记4.19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留学顾问李明帅

李明帅

美研部尊享规划师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北京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上海 的顾问

    继续向李明帅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转载】-老俞疫情日记4.19

    2020-04-24
      又一周过去了,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谷雨,是春天的末梢了。过了谷雨,就到夏天了。小时候背过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农村孩子对节气更加敏感,因为每一个节气都和农业生产相关。南方谷雨的时候,雨水明显增加,田里的秧苗已经开始绿油油长起来。时机一到,水田准备好了,拔秧插秧。整个夏天就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还有那此起彼伏的蛙声。农民拔草施肥,等待秋天金灿灿的收割季节。

     

      从一月份疫情暴发以来,我们从最初的惊恐、无序的茫然,到疫情整体被控制住,我们心情稍安。后来全球疫情又暴发,我们再次陷入焦虑不安,对于人类命运各种猜测。这场疫情,全球几乎没人例外,都被裹挟在里面。到今天,三个月过去了。我们从最初的慌乱,现在好像已经习惯和疫情相处,任何新闻都不再让我们大惊小怪。

     

      人类是特别容易习惯的动物,最初我们在家隔离待不住,现在很多人可以出门了,但却不愿意动弹了,觉得宅在家里挺好。全球因为疫情十几万人死亡,对于我们大部分人也变成了一个数字。人类对于附近发生的事情,更加容易做出强烈的情感反应,但对于远方的苦难,我们最多投以同情的目光。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事情,我们才会有切肤之痛。所以方方的日记写出那么多情感强烈的段落,实在情有可原。

     

      疫情本身的发展也趋于平稳。在国内,东北多出了一些从俄罗斯的输入性病例,也暴发了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3例,并且传染导致了哈尔滨市43人感染。其他省市的情况都在正常可控的范围之内。中国严防死守的策略,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对付COVID-19病毒的最好策略。

     


     

      海外疫情经过了前几周的大暴发后,现在发展也趋于平稳。尽管海外确诊总数达到了2256365例,但和上周相比,总量只增加了30%,增速已经大大下降。如果各国报出来的数据准确的话,那大部分国家在控制疫情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人类在最初的慌乱之后,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和看不见的病毒展开较量。

     

      三千多年人类和疾病斗争的历史表明,人类最后总能找到战胜疾病的办法。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战胜COVID-19病毒,一定不会像西班牙流感那样,付出几百万上千万生命的代价。全球的经济损失是必然的,但只要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谅解,不走极端,不把疫情引向战争,疫情后全球经济的恢复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目前看来,病毒的消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们极有可能从此和人类一直共存下去。本来我们还寄希望于天气炎热后,病毒会自然消失。但据说这个病毒在60度的水里都不会死亡。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对付病毒的特效药或者疫苗了。据说瑞德西韦对于新冠肺炎患者有很好的疗效,希望临床实验能够尽快证实并扩大应用。

     

      全世界的医学界和科学界都在夜以继日努力,不管谁研发出来药品或者疫苗,都能够让全人类受益。这再次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人类之间的关系,不管间隔了多少国家,都已经密不可分。一个病毒,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全球。如果有效的疫苗出来,也一定能够让全人类受益,无分国界和政体。

     

      非常高兴看到面对国际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从政府到民间开始变得冷静。看待一个问题,用冷静和理性的态度总是好的。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就算我们把美国骂死怼死,美国照样还是美国,我们基本动摇不了他们任何根基。

     

      中国需要思考的是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持续发展,设定大的战略和态度,在此基础上可以和美国据理力争,甚至针锋相对。那种没有什么目的、纯粹宣泄情绪的文字,不仅不能给祖国增光添彩,还会给祖国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我这么说,决不是要向美国妥协,没有原则让步,而是用更加理性和智慧的方式,打通和美国一起和平发展的路径。那些天天叫嚷不怕和美国一战的人,真的打起仗来,恐怕是跑路最快的人。

     


     

      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的事情,直接导致了很多群体的撕裂。包括我的一些群,大家都打得不亦乐乎,甚至达到了互相谩骂羞辱的地步。关于这件事,我在上周的周记里,已经表达了我的态度和看法,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但这周出现的一张号称是“农民”写的大字报,又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大字报说:“我强烈要求方方把自己的财产,毫无保留拿出来还给国家,然后削发为尼或以死的方式向国人悔错谢罪。否则,我个人将会以中华民族那种古朴的侠义方式,对方方你进行文攻武伐。” 

     

      我不相信这是农民写的,就像我不相信“高中生”写给方方的信,是高中生写的一样。但这段话真的暴露了有些人目无法律的状态,觉得个人的财产和生命,以“正义”的名义就可以随便剥夺。他们可能希望回到那个法律不对个人保护的黑暗岁月。

     

      那时候,剥夺个人财产、践踏个人权利、羞辱个人人格,成了家常便饭,更成了有些人横行天下和巧取豪夺的资本。这些人到今天还在哀叹,现在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变成了他们横行霸道的障碍和为所欲为的壁垒。他们多么希望现在的中国能够回到从前,这样他们可以举起拳头,砸向他们看不惯的任何人。他们希望这样做不仅没有后果,甚至可以从中名利双收。

     

      你看,那个被徐晓东打得满地找牙的太极雷雷,马上用视频响应大字报,号召武林同道拳打方方。“我号召在武汉的武林同道,趁着武汉还在封城,方方没有离开武汉,那么,你们应该去声讨这个方方!请你们拿出你们正义的拳头,去惩罚这个中国人的罪人,谢谢。” 雷雷和那个写大字报的人,由于他们的低智商和卑鄙猥琐,甚至弄得本来躲在背后想支持他们的人,也变得无从下手,几乎断了他们胡言乱语的生路。

     

      我们不怕思想不同,就怕思想不通;不怕思想尖锐,就怕思想愚昧。真理总是愈辩愈明的,何况历史总是发展的,最后谁对谁错交给时间,是非判断会水落石出。只要是为了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任何思想的碰撞都是值得的。而且,我们相信90%的老百姓,一定是能够分辨出是非善恶的。

     

      马云说得好:“大概任何国家都有1%左右的脑子撞坏的混蛋,如果我们多关注了1%,而忘掉了99%善良的人群,这是人类的悲剧和悲哀,所以我们并不在乎这些。”我比马云悲观一点,觉得有10%左右的人,脑子被撞坏过。但我相信,90%的善良人群,一定能够让中国越来越好!他们在追求个人幸福和国家进步的道路上,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奋斗着。

     

      我个人的这一周,主要还是以工作为主。推动新东方的工作恢复正常,不仅对新东方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也同时在为中国的稳定发展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毕竟新东方有八万员工老师,后面是八万个家庭的稳定和生计。中国经济能否平安度过这次疫情的考验,依然是一个严峻问题。除了国家的大政方针此时不能出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也非常重要。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此时绝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行动。行动起来,激发中国经济的活力,是我们度过这场危机的基本保证。国家的命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和我们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除了工作,本周我阅读了三本书,一本是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本是申赋渔的《一个一个人》,一本是刘勃的《不是东西》。三本书都是很好的书,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

     


     

      《陈寅恪的最后20年》,我几年前读过一次。有关民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有三本书我比较喜欢,一本是岳南的《南渡北归》,另一本是岳南的《陈寅恪与傅斯年》,还有就是这本《陈寅恪的最后20年》。

     

      陈寅恪作为一位很专业的历史学者,原来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他是谁。他是民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建国之初拒绝跟随蒋介石去往台湾,留在了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即使在反右和文革期间,他在搞学术研究的时候,也努力坚持自己的自由精神和独立风骨,并因此被不断折磨。他最终于1969年10月7日含冤去世,走完了他七十九年颠簸流离、尤其是最后二十年苦难深重的一生。

     

      通过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一个学者的经历,去理解一个时代,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读历史而知未来,也许通过反思过去,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未来中国的学术之路,该何去何从。

     


     

      申赋渔的《一个一个人》,是一本不厚的散文集。作者从1979年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了2010年,每一年挑选一个他人生中遇到的人和故事来写。娓娓道来,沉静生动。这本书出版于2012年,是一本老书,是我在收拾书房的时候翻出来的。我也忘记了这本书是怎么到达我的书房的,已经不记得我曾经买过这本书。觉得周末要读本轻松一点的书,所以随手就翻开了。本来想翻阅一下,没有想到文笔和故事都很动人,所以就一口气读完了。

     

      申赋渔比我要小十岁,没有考上大学,早期作为民工打工,走南闯北,看尽中国基层百相,故事也特别接地气。原来我没有读过申赋渔的作品,读了《一个一个人》之后,觉得不错,干脆上网把他的另外几本书也订了,下周就应该能到货。我等待新书的心情,总像等待期待中的朋友来临的感觉。

     


     

      刘勃的《不是东西》,依然是一本谈历史故事的书。这本书是他的历史文字结集,主要内容是谈论“四大名著”中的一些典故和细节,还有汉武帝、王安石、皇帝宗室命运、皇帝女儿婚嫁等叙述。这些表面上的逸闻琐事,实际背后隐藏的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架构和统治网络,从小 又一周过去了,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谷雨,是春天的末梢了。过了谷雨,就到夏天了。小时候背过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农村孩子对节气更加敏感,因为每一个节气都和农业生产相关。南方谷雨的时候,雨水明显增加,田里的秧苗已经开始绿油油长起来。时机一到,水田准备好了,拔秧插秧。整个夏天就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还有那此起彼伏的蛙声。农民拔草施肥,等待秋天金灿灿的收割季节。

     

      从一月份疫情暴发以来,我们从最初的惊恐、无序的茫然,到疫情整体被控制住,我们心情稍安。后来全球疫情又暴发,我们再次陷入焦虑不安,对于人类命运各种猜测。这场疫情,全球几乎没人例外,都被裹挟在里面。到今天,三个月过去了。我们从最初的慌乱,现在好像已经习惯和疫情相处,任何新闻都不再让我们大惊小怪。

     

      人类是特别容易习惯的动物,最初我们在家隔离待不住,现在很多人可以出门了,但却不愿意动弹了,觉得宅在家里挺好。全球因为疫情十几万人死亡,对于我们大部分人也变成了一个数字。人类对于附近发生的事情,更加容易做出强烈的情感反应,但对于远方的苦难,我们最多投以同情的目光。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事情,我们才会有切肤之痛。所以方方的日记写出那么多情感强烈的段落,实在情有可原。

     

      疫情本身的发展也趋于平稳。在国内,东北多出了一些从俄罗斯的输入性病例,也暴发了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3例,并且传染导致了哈尔滨市43人感染。其他省市的情况都在正常可控的范围之内。中国严防死守的策略,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对付COVID-19病毒的最好策略。

     


     

      海外疫情经过了前几周的大暴发后,现在发展也趋于平稳。尽管海外确诊总数达到了2256365例,但和上周相比,总量只增加了30%,增速已经大大下降。如果各国报出来的数据准确的话,那大部分国家在控制疫情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人类在最初的慌乱之后,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和看不见的病毒展开较量。

     

      三千多年人类和疾病斗争的历史表明,人类最后总能找到战胜疾病的办法。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战胜COVID-19病毒,一定不会像西班牙流感那样,付出几百万上千万生命的代价。全球的经济损失是必然的,但只要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谅解,不走极端,不把疫情引向战争,疫情后全球经济的恢复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目前看来,病毒的消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们极有可能从此和人类一直共存下去。本来我们还寄希望于天气炎热后,病毒会自然消失。但据说这个病毒在60度的水里都不会死亡。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对付病毒的特效药或者疫苗了。据说瑞德西韦对于新冠肺炎患者有很好的疗效,希望临床实验能够尽快证实并扩大应用。

     

      全世界的医学界和科学界都在夜以继日努力,不管谁研发出来药品或者疫苗,都能够让全人类受益。这再次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人类之间的关系,不管间隔了多少国家,都已经密不可分。一个病毒,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全球。如果有效的疫苗出来,也一定能够让全人类受益,无分国界和政体。

     

      非常高兴看到面对国际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从政府到民间开始变得冷静。看待一个问题,用冷静和理性的态度总是好的。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就算我们把美国骂死怼死,美国照样还是美国,我们基本动摇不了他们任何根基。

     

      中国需要思考的是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持续发展,设定大的战略和态度,在此基础上可以和美国据理力争,甚至针锋相对。那种没有什么目的、纯粹宣泄情绪的文字,不仅不能给祖国增光添彩,还会给祖国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我这么说,决不是要向美国妥协,没有原则让步,而是用更加理性和智慧的方式,打通和美国一起和平发展的路径。那些天天叫嚷不怕和美国一战的人,真的打起仗来,恐怕是跑路最快的人。

     


     

      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的事情,直接导致了很多群体的撕裂。包括我的一些群,大家都打得不亦乐乎,甚至达到了互相谩骂羞辱的地步。关于这件事,我在上周的周记里,已经表达了我的态度和看法,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但这周出现的一张号称是“农民”写的大字报,又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大字报说:“我强烈要求方方把自己的财产,毫无保留拿出来还给国家,然后削发为尼或以死的方式向国人悔错谢罪。否则,我个人将会以中华民族那种古朴的侠义方式,对方方你进行文攻武伐。” 

     

      我不相信这是农民写的,就像我不相信“高中生”写给方方的信,是高中生写的一样。但这段话真的暴露了有些人目无法律的状态,觉得个人的财产和生命,以“正义”的名义就可以随便剥夺。他们可能希望回到那个法律不对个人保护的黑暗岁月。

     

      那时候,剥夺个人财产、践踏个人权利、羞辱个人人格,成了家常便饭,更成了有些人横行天下和巧取豪夺的资本。这些人到今天还在哀叹,现在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变成了他们横行霸道的障碍和为所欲为的壁垒。他们多么希望现在的中国能够回到从前,这样他们可以举起拳头,砸向他们看不惯的任何人。他们希望这样做不仅没有后果,甚至可以从中名利双收。

     

      你看,那个被徐晓东打得满地找牙的太极雷雷,马上用视频响应大字报,号召武林同道拳打方方。“我号召在武汉的武林同道,趁着武汉还在封城,方方没有离开武汉,那么,你们应该去声讨这个方方!请你们拿出你们正义的拳头,去惩罚这个中国人的罪人,谢谢。” 雷雷和那个写大字报的人,由于他们的低智商和卑鄙猥琐,甚至弄得本来躲在背后想支持他们的人,也变得无从下手,几乎断了他们胡言乱语的生路。

     

      我们不怕思想不同,就怕思想不通;不怕思想尖锐,就怕思想愚昧。真理总是愈辩愈明的,何况历史总是发展的,最后谁对谁错交给时间,是非判断会水落石出。只要是为了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任何思想的碰撞都是值得的。而且,我们相信90%的老百姓,一定是能够分辨出是非善恶的。

     

      马云说得好:“大概任何国家都有1%左右的脑子撞坏的混蛋,如果我们多关注了1%,而忘掉了99%善良的人群,这是人类的悲剧和悲哀,所以我们并不在乎这些。”我比马云悲观一点,觉得有10%左右的人,脑子被撞坏过。但我相信,90%的善良人群,一定能够让中国越来越好!他们在追求个人幸福和国家进步的道路上,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奋斗着。

     

      我个人的这一周,主要还是以工作为主。推动新东方的工作恢复正常,不仅对新东方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也同时在为中国的稳定发展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毕竟新东方有八万员工老师,后面是八万个家庭的稳定和生计。中国经济能否平安度过这次疫情的考验,依然是一个严峻问题。除了国家的大政方针此时不能出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也非常重要。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此时绝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行动。行动起来,激发中国经济的活力,是我们度过这场危机的基本保证。国家的命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和我们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除了工作,本周我阅读了三本书,一本是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本是申赋渔的《一个一个人》,一本是刘勃的《不是东西》。三本书都是很好的书,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

     


     

      《陈寅恪的最后20年》,我几年前读过一次。有关民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有三本书我比较喜欢,一本是岳南的《南渡北归》,另一本是岳南的《陈寅恪与傅斯年》,还有就是这本《陈寅恪的最后20年》。

     

      陈寅恪作为一位很专业的历史学者,原来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他是谁。他是民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建国之初拒绝跟随蒋介石去往台湾,留在了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即使在反右和文革期间,他在搞学术研究的时候,也努力坚持自己的自由精神和独立风骨,并因此被不断折磨。他最终于1969年10月7日含冤去世,走完了他七十九年颠簸流离、尤其是最后二十年苦难深重的一生。

     

      通过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一个学者的经历,去理解一个时代,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读历史而知未来,也许通过反思过去,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未来中国的学术之路,该何去何从。

     


     

      申赋渔的《一个一个人》,是一本不厚的散文集。作者从1979年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了2010年,每一年挑选一个他人生中遇到的人和故事来写。娓娓道来,沉静生动。这本书出版于2012年,是一本老书,是我在收拾书房的时候翻出来的。我也忘记了这本书是怎么到达我的书房的,已经不记得我曾经买过这本书。觉得周末要读本轻松一点的书,所以随手就翻开了。本来想翻阅一下,没有想到文笔和故事都很动人,所以就一口气读完了。

     

      申赋渔比我要小十岁,没有考上大学,早期作为民工打工,走南闯北,看尽中国基层百相,故事也特别接地气。原来我没有读过申赋渔的作品,读了《一个一个人》之后,觉得不错,干脆上网把他的另外几本书也订了,下周就应该能到货。我等待新书的心情,总像等待期待中的朋友来临的感觉。

     


     

      刘勃的《不是东西》,依然是一本谈历史故事的书。这本书是他的历史文字结集,主要内容是谈论“四大名著”中的一些典故和细节,还有汉武帝、王安石、皇帝宗室命运、皇帝女儿婚嫁等叙述。这些表面上的逸闻琐事,实际背后隐藏的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架构和统治网络,从小事情中看大人性。

     

      刘勃的书读起来轻松愉悦,也常常给人恍然大悟的启示,值得大家浏览一下。我最惊奇的是,刘勃所描写的那些历史细节,他是如何收集的,又如何能够事无巨细写出来的。我读完书常常就忘掉了,我想他一定有超凡的记忆能力。

     


     

      写完上面的文字,已近黄昏,窗外居然下起了大雨,真的应验了谷雨要下雨。隆隆春雷滚过大地,今年北京的又一声春雷。家里的狗,被雷声吓得汪汪乱叫起来。而我却因为雷声的响起而振作起来。春天的雷声,预示着万物的蓬勃生长。你看那雨中的植物,在开心地摇曳,似乎能够听到它们拔节生长的声音。而在大雨中,黄昏的阳光居然还留在树梢,把树冠照耀成金黄一片。

     事情中看大人性。

     

      刘勃的书读起来轻松愉悦,也常常给人恍然大悟的启示,值得大家浏览一下。我最惊奇的是,刘勃所描写的那些历史细节,他是如何收集的,又如何能够事无巨细写出来的。我读完书常常就忘掉了,我想他一定有超凡的记忆能力。

     


     

      写完上面的文字,已近黄昏,窗外居然下起了大雨,真的应验了谷雨要下雨。隆隆春雷滚过大地,今年北京的又一声春雷。家里的狗,被雷声吓得汪汪乱叫起来。而我却因为雷声的响起而振作起来。春天的雷声,预示着万物的蓬勃生长。你看那雨中的植物,在开心地摇曳,似乎能够听到它们拔节生长的声音。而在大雨中,黄昏的阳光居然还留在树梢,把树冠照耀成金黄一片。

     

    更多详情
    -老师帮忙评估

    自身软实力标化成绩多维度为您评估留学录取率

    立即评估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李明帅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李明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