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留学这件事上,“散养”可能带来很严重的问题-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首页>顾问中心>张鑫>日志>在美国留学这件事上,“散养”可能带来很严重的问题
向TA提问1对1
向TA咨询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留学顾问张鑫

张鑫

美本高业务经理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北京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上海 的顾问

    继续向张鑫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在美国留学这件事上,“散养”可能带来很严重的问题

    2018-11-15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家长开始意识到,成长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孩子一定的快乐教育和适当的放养式培养方式,“散养”一词成了家庭教育的“流行语”,也成了为孩子申请大学的口号“只要求孩子快乐,无所谓大学的排名,适合就好”。

     

    但是王亚飞一直强调家长可以不在乎学校的录取结果,但是一定要在乎留学准备过程中孩子核心能力的提升。

     

    通过多年的观察,王亚飞发现,虽然孩子是因为不认可或不适应国内应试教育而去了美国,但是如果父母在此之前已经有意识地培养了孩子的自律和自学能力,那么这些孩子去了美国后会如鱼得水,即便短期内也会有惊人的变化。

     

    可是如果孩子是因为父母的“散养”,缺乏自律能力,即便去了美国换了土壤,在国内出现的问题仍然会在美国重现,甚至更严重。这些孩子已经习惯“被安排好”的生活,突然少了父母的管控,他们想做到自我控制也很难,在适应新的环境时碰到困难,也习惯性地逃避。这种逃避本身就让孩子异常挫败。

     

    美国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美国学生从小就懂得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国家长送孩子出国时,期望学校会严格管理学生,然而,学校老师用美国的标准看待中国的孩子,期待孩子能管好自己,有困难时主动找老师商量。这个观念的差异,是国内家长和美国学校最大的冲突所在。

     

    在留学准备的过程中,家长要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美国文化和教育体制,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设定目标、拆分目标,拥有时间管理的基本技能,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当然,过分撒手和过分严苛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有害无益,那么如何做到收放自如?

     

    01
    “散养”让孩子缺乏自律能力

    我到现在还记得学生Y。Y的妈妈事业有成,信奉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因此,Y在国内小学、初中都轻松度过。

     

    为了让Y可在高中继续快乐,而不需要和其他学生千军万马挤高考的独木桥,Y的妈妈决定让Y在国内读完初二后到美国读9年级。

     

    临去美国前,Y告诉我们她的理想是当律师。梦想的大学是耶鲁。对于一个去美国读9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切皆有可能.我们都鼓励Y追逐自己的理想。

     

    在美国高中读书期间Y确实过得很快乐。在那里,分数不是衡量标准,同一个年级课程也有难易之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程度自由选课。美国家长不认为孩子一定要去哈、耶、普这类名校就读,他们信奉适合孩子的学校就是好的学校。美国的蓝领工资不低于白领,而且受社会尊重。

     

    期间我们也提醒Y的妈妈要对Y提要求,让她上一些有挑战性的荣誉课程,AP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可是Y的妈妈对我们的建议没当一回事。

     

    4年高中结束后,Y去了加州的一所社区学院读书。Y选择去杜区学院,不是因为想转学进入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类名校,而是因为没有信心去考SAT。而且高中平时成绩GPA也非常一般。

     

    后来Y请教我签证的问题,我和她有了一次交谈。虽然在美国接受了4年教育。Y并没有比4年前有更大成长。她的英文程度一般,没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没有理想,对未来茫然,不愿意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

     

    在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家长和Y的妈妈一样,选择进孩子去美国,希望孩子可以更快乐,不用被国内的应试教育磨灭天性。和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家长相反,他们不会强迫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而是“尊重”孩子,不压抑孩子的天性,让孩子随心所欲。

     

    和这些学生、家长深入接触时,我发现了孩子的共性:回避挑战,知难而退。细问下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小时候都上过兴趣班,可是当碰到困难或瓶颈时就放弃了,而父母也听之任之,并不说服孩子坚持下去。

     

    这样“散养”的结果,便是错过了培养孩子自律的关键时期。这些孩子通常没有遵守deadline的观念。因为碰到困难就放弃,孩子也没学会坚持,意志力薄弱。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写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研究表明,一个人若能够在各种打击下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则更能让这个人成长进步。这就是我们说的“意志力”。

     

    罗伊·鲍迈斯特和约翰·蒂尔尼在《意志力》一书中所写,意志力不是“技能”,而更像“肌肉”。长期坚持锻炼,肌肉会变得结实,而过度使用,则会变得疲劳,若长期不锻炼,肌肉会变成肥肉。因此,就像训练肌肉一样,我们需要设置切合实际的目标,监控进展,在动摇之际坚定信念,长期艰苦地锻炼意志力。

     

    凡是学习优秀、课外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都很独立自律;而学业出了问题,又难以融入美国学校的学生,通常自控能力都很弱。

     

    当孩子小时候提出要学跳舞或钢琴时,父母就应该和孩子约定学习目的,在孩子碰到困难时鼓励孩子坚持下去。通过这个过程,训练孩子的意志力,让他们变得勤奋,在瓶颈期仍能坚持,鞭策自己继续努力。

     

    有了这个基础,孩子才能慢慢地从“他律”转变成“自律”。这种意志力将陪伴孩子终生,在他们以后的学习,甚至毕业后的工作中,让他们能够取得成就。

     

    02
    分清“放手”和“散养”的区别

     

    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依恋理论认为,我们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心是否有一个安全基地。

     

    在我们小的时候,这个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妈妈来承担的。如果妈妈“足够好”,孩子长大后就有了内在的安全感。在孩子还小、最依赖父母的10年里,父母应该用心教养,提供依靠,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让孩子拥有充足的安全感。这也可以让父母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而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就应该学会慢慢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离家读大学,形成自己的新生活后,父母更应该学会放手,因为这是家庭生命周期里的一部分,是自然、正常的阶段。家长要顺应这个自然规律,学会放手。

     

    可是很多父母却做反了顺序。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生命头几年,忙着打拼事业忽略孩子;在孩子步入青春期想要独立时,又过多操办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有窒息的痛苦。

     

    学生J,从小就沐浴在父母和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中。从吃喝拉撒,到每天穿什么衣服,每个小时做什么,他的生活从来都是被家长安排好的。进入青春期后,J逐渐开始对父母过度的“关心”产生了强烈的逆反情绪,经常因为各种生活琐事和他们发生冲突。

     

    虽然J的在校成绩很出色,平时学习生活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但父母还是觉得不够,认为J要做到更好才行。J平时的爱好就是打游戏,但父母认为玩游戏是“玩物丧志”,双方也因此事爆发过无数次“战争’’。除了逆反父母,J与父母也逐渐变成了“零沟通”,父母说什么他都没有任何反馈,像一滩“死水”,这让他的父母感到很是失望和伤心。

     

    除了游戏,J和父母还会在穿衣方面发生矛盾。因他的父母从小到大一直管理他的穿衣方面,这导致了已经是高中生的J还不会自己挑选衣服,并因此缺乏审美观念。最终,J和父母作了书面的约定,请他们不要再控制自己每天穿什么衣服。


    1. 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逐渐学会为自己作决定,并从错误中吸收教训。

     

    在孩子的成长踣上,父母要鼓励孩子自己探索,自己作决定,循序渐进,让孩子逐年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即便他们在决策中会因为自己的决定犯错误,我们也要允许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2.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同时帮助孩子通过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

     

    比如孩子要举办一场活动,父母可以和孩子沟通,给孩子一些关于举办活动的建议。在孩子碰到挫折时,可以和孩子讨论是哪些因素导致活动不顺利,但是不能包办过程。

     

    3. 尊重孩子的意愿。

     

    举例来说,在留学申请准备的过程中,在选择确定申请的大学时,父母总喜欢帮孩子挑选学校,往往以学校的排名为主,而忽略了这所学校是否适合孩子,孩子是否真的喜欢这所学校。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让孩子作决定,在过程中给孩子建议,孩子会有更强的参与感。即使在美国大学读书期间遇到挫折,也能学会去面对解决,而不是抱怨父母逼迫自己去了这所学校而导致诸事不顺。

     

    同时,父母应该为自己的快乐、幸福负责,不应该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只有父母有自己的生活,能过得很开心,孩子才能放心“出走”,离开父母。

     

    最后引用台湾作家龙应台《目送》这本书的一段话,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分离感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更多详情
    -老师帮忙评估

    自身软实力标化成绩多维度为您评估留学录取率

    立即评估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张鑫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张鑫提问